《舌尖上的中國》里說,“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饅頭、面條如何能搭上產業化的快車,實現“餐桌上的革命”?昨日,鄭州市政府下發《關于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的實施意見》,扶持主食企業“龍門一躍”。
定目標
把鄭州饅頭、面條叫響全國
“在重慶培訓,一個月了,做夢都想吃口饃!”這是鄭州人趙文強發出的微博。對862萬鄭州人來說,饅頭與面條,一頓不吃可以,一天不吃就想。可實際上,目前鄭州的這兩種傳統主食產業化發展,相對比較薄弱。
在鄭州,方便面、速凍食品等領域早已成就了千億元級的產業,催生了一批在行業內舉足輕重的食品巨頭,然而在饅頭、面條領域,作坊為主的市場格局沒有遭到根本性撼動,更沒有涌現出一家全國性的企業。
放眼全國,這種問題也存在,即使是全國最大的饅頭加工企業,日產量也僅有200萬個,尚不足以滿足一個中等城市的日需求量。
因此,《意見》提出,鄭州市要以饅頭面條為重點,加快以蒸煮面米制品為代表的主食產業化進程。
具體目標是,到2015年,饅頭、鮮濕面條分別實現年生產能力10萬噸、5萬噸,工業總產值約8億元,產業化率50%;2020年翻番,達到20萬噸、10萬噸、16億元和80%的產業化率。
另外,到2015年,饅頭、鮮濕面條爭取打響4個省名牌企業、全國名牌1個;2020年,爭創省名牌6個、全國名牌3個。
亮點一
加大餐桌上的科技含量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一個饅頭能有什么技術含量?其實不然,手工作坊生產時技術的要求或許不高,日積月累的經驗已經足夠保證正常的品質。
世界上從事面包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達數十萬人,但我國從事饅頭、面條等主食研究的人員卻寥寥無幾。因此,《意見》指出,主食產業化過程中,要推進技術創新,并制定設立裝備研發中心目標。哪家主食生產企業建立了技術中心等創新機構,政府按照級別,獎勵100萬元、60萬元、30萬元。
亮點二
扶持企業開設直營店
技術瓶頸僅僅是主食產業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橫在眼前的第二道坎是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饅頭、面條與方便面、速凍食品最大的一個不同是: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尤其是在各家企業技術水平相去不遠的情況下,只能是白刃相見,比拼價格,然而與小作坊相比,工業化生產環節的成本優勢都被銷售環節的高額成本所沖銷,價格高高在上,最后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有專家建議,推動主食產業化,政府要主動出手、加大力度。《意見》說,將扶持大型主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直營店、連鎖店等形式,鼓勵主食加工優勢企業,對現有小型主食生產企業、小作坊進行整合。支持其到省內、中西部和國內發達城市建立加工基地,打造大型企業集團。
有政策
真金白銀給補貼
對獲得國家名牌的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支持企業品牌宣傳,對在中央一級媒體做產品廣告的企業按宣傳費的1%予以補貼,最高不超過300萬元;主食生產企業研發并認定的單行新產品,銷售得好,政府可能獎勵10萬元、20萬元和30萬元。同時,鄭州市政府鼓勵下崗職工開設主食營銷點、主食企業建立直營店,對達標的銷售網點,給予5000元的資金補貼。
(記者 張渝 實習生 魏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