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十八大提出的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要求?信陽市浉河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踐中找到了答案。
12月4日,記者來到該區東雙河鎮“雙和佳苑”社區采訪時,社區居民沈長城告訴記者:“3年前,我們從南方回到家鄉,現在,我們兩口子每月在廠里能拿到6000多元的工資呢。社區里有學校、醫療室,還有酒店、商店,比原村莊里方便太多了。”
小沈夫婦的生活片段是該區許許多多入住新型農村社區農民的一個縮影。目前,浉河區基本建成了大型社區2個、中小型社區8個,21個社區已初見雛形,5000多戶農民喜遷新居。針對山區、茶鄉的特點,浉河區在不減少農業用地、不削弱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農村社區的醫院、學校、道路、水電、垃圾處理等城鎮化公共服務完全城市化,農村富余勞動力獲得充分務工機會,農民變市民,生活一點不比城里差。
浉河區區委書記邵春杰告訴記者: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尊重群眾利益是該區新社區建設的三大法寶。
茶葉是浉河區的特色和名片。在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布局上,區里綜合考慮到茶產業、旅游產業、人口分布、社區規模等多重因素,整體布局突出茶之美、基礎設施突出茶之形、建筑風格突出茶之韻。沿環南灣湖百里茶廊,把新型農村社區與茶葉生產基地、茶葉加工基地、交易市場、茶文化休閑體驗基地、茶旅游觀光基地串聯起來。
本著一切從維護群眾權益出發的原則,該區無論是規劃還是建設,都始終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定權,優先建設安置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切實保障社區所在地和搬遷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把社區與配套的產業園區一起規劃、一起建設、同步實施,全區基本建成和在建的所有農村社區都配套引進一項支柱產業。農民進社區后,有事可做、有業可為、有錢可賺,在新社區樂意住、住得下、住得好。
此外,該區還鼓勵先拆舊后建新,區本級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投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杜河、樓房、柳堤三個社區把灘涂地改造為建設用地,挖潛用地300多畝。
(記者胡巨成 通訊員傳箱 董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