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來臨時,每個人都如同螻蟻,但只要謎底還沒揭曉,就要想盡辦法活著
昨日零點十分,電影《一九四二》正式在鄭州各大院線上映。
由于故事發生在河南,河南影迷對此影片期待已久。距離昨日零點十分還有20分鐘時,鄭州奧斯卡曼哈頓國際影城的候影區已坐滿了影迷。
影片以河南方言為主,由于場面震撼人心,演員演技精湛,觀看中,不時有觀眾為災民的命運唏噓。劉震云式的冷幽默,使得影片沉重但不壓抑。
昨日,華誼兄弟發布官方數據,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四二》零點場票房超過300萬。
關于1942年這場大饑荒,河南商報報道組記者已經采訪了大半年,和災民們也有了剪不斷的聯系。從電影回望河南商報的一九四二系列報道,我們的嘔心之作也毫不遜色。不管是史料的翔實,還是歷史的殘酷,都能在報道中找到對應之處。不過,這些文字細節的震撼,需要讀者用眼去看,用心去讀。
今年11月初,在全國紙媒中,河南商報報道組記者率先在華誼公司觀看了該影片。
昨日,記者再次去看,既是作為普通觀眾,也是作為這場災難的“半親歷者”,去感受藝術與紀實、影像與文字之間的紐帶和區別。
活著就是一種勝利
逃荒的隊伍,一路蜿蜒向西。誰也數不清,他們到底有多少人。為了生存,他們賣兒賣女賣妻子,甚至有人為了一頭驢丟掉性命——劇情中一幕幕慘劇,讓觀眾無不觸目驚心。
看完電影,一位老太太默默地說,希望這都不是真的。但歷史就是這樣殘酷。災民的種種驚人之舉,都是為了同一個樸素的愿望:活著。
沒有親歷戰爭與災荒的人們,恐怕難以體會,于那個時代的人們而言,“活著”是多么艱難。
置身于災民之中,孑然一身的老東家范殿元發現,他背井離鄉逃荒,卻落得個人財兩空。
當災難來臨時,每個人都如同螻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只要謎底還沒揭曉,就要想盡辦法活著。
正因為此,更多人流向前奔涌,那是希望之所在。
遺忘也是一種堅強
這是我第二遍看《一九四二》。早在11月8日,我們去北京采訪劉震云時,就在華誼兄弟公司看了電影。工作人員說,我們還是第一家看片的紙媒。
當時看完,從心里直酸到眼睛里,卻隱忍掉不下淚,但恨不得回頭痛哭一場。
第二遍看,部分臺詞略有改動,不變的是心酸的感覺。從今年6月起,當年所有的經歷和故事,我一遍遍重復地接觸。看得多了,某些能刺激心靈的東西便日漸平復,但依然會被災民的堅強所打動。
影片最后,70年后的“我娘”,已把這場災難遺忘。在我們采訪中,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他們早已記不清自己是哪次災荒逃出來的,甚至他們的孩子毫不知情,還反對父母接受采訪,認為逃荒不是啥有臉的事。
他們不知道,父母能這樣活下來,有多了不起。他們堅強地活著,甚至把苦難視為常態,然后遺忘。
活著就是英雄,遺忘也是一種堅強。但我們不應該遺忘。
(記者 李肖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