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機補貼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正在中原大地上大顯身手。 首席記者 陳曉東 資料圖
閱讀提示
有人嫌農機補貼少,有人嫌農地征用補償標準低,還有人嫌重大項目融資困難,也有人嫌項目審批不易……這些“嫌”或將隨著中原經濟區規劃的發布而逐漸消失。中原經濟區規劃醞釀許久,乍一發布就很“給力”,財政、金融、投資、產業、土地、政策、資金、項目等數不清的大禮包“砸”向了中原經濟區。
【故事】 大學生村官期望更多農機補貼
河南省滑縣大學生村官時東升現在很忙,他現任河南省滑縣產業集聚區南關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他研制出的秸稈打捆機,已獲國家專利,現在雖不是銷售旺季,卻是生產備貨的時候。去年,他研制出的產品被納入河南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他告訴記者,目前,銷售一臺機器政府補貼16000多元,而機器總價為58000元。
在我省,小麥聯合收割作業已經非常普及,但麥稻收獲后,麥草秸稈散落田間,直接影響秋作物播種和管理。時東升認為,如果他的產品能在全省普及的話,那么,政府可以在禁止秸稈焚燒方面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去年,陜西省曾多次邀請時東升前往演示他發明的產品。目前,當地農戶購買時東升的產品,除了可獲國家層面的農機補貼外,還可以得到市、縣,甚至是鄉里的補貼。時東升認為,同樣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對于農機的補貼,也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國家層面,各省轄市、縣也可以提高補貼力度,這樣既可調動農機生產企業的積極性,也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政策支持1】
對農業各項補貼力度加大
時東升們的期盼即將成為現實,未來,中原經濟區范圍內,將會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力度。
《規劃》顯示,關于糧食生產核心區政策支持分別為: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糧食主產區提高財政保障能力,逐步縮小地方財政收支缺口。穩步擴大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補貼規模,擴大良種補貼范圍,繼續實施花生、生豬良種補貼,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糧食主產區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給予重點支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