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到底長什么樣?有多大“個頭”、有多少“體重”?從它誕生一路走來,這個輪廓逐漸地清晰起來。直到今年11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關于中原經濟區的一切終于塵埃落定。
在昨日召開的河南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省政府常務副省長李克作《關于中原經濟區建設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國務院就于11月17日以國函【2012】194號正式批復了《規劃》,這是繼中原經濟區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國家出臺指導意見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標志著我省推進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進入了整體推進、全面實施的階段。
李克說,規劃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具體范圍:河南省全境,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陽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山西省晉城市、長治市、運城市,共5省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面積28.9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這比今年8月7日中原經濟區規劃啟動時的草案多出了安徽省淮南市的潘集區。
“兩不三新”是我省探索出的一條“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規劃》充分吸收和借鑒了我省的探索實踐,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進一步提升和深化,并把這條路子作為《規劃》編制的主線,貫穿于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章節,成為《規劃》最為鮮明的特色。特別是《規劃》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內容的單獨一節,提出要探索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我們以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促進我省與周邊地區互動聯動,《規劃》提出加快形成“一核四軸兩帶”放射狀、網絡化空間格局。李克說,“一核”就是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9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四軸”,就是加壯大沿隴海發展軸、沿京廣發展軸,培育沿濟(南)鄭(州)渝(重慶)發展軸和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構筑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兩帶”就是培育壯大沿邯(鄲)長(治)-邯(鄲)濟(南)經濟帶和沿淮經濟帶。
《規劃》還進一步細化了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除了在各個章節中給予表述的外,重點在推進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兩節中進行了集中表述。同時,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23項具體支持政策。在項目支持方面,明確提出了建設鄭州至萬州、至徐州、至濟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鐵路通道,實施鄭州機場二期工程等。
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已下達我省建設資金超過220億元,居全國前列;財政部設立了每年10億元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專項補助資金。
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也進展順利,李克說,目前,國務院已正式同意規劃建設綜合實驗區,為突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突破口作用,《規劃》安排專門一節對航空港區經濟集聚區進行描述,航空港區經濟集聚區將成為生態、智慧、和諧宜居的現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區域。
(記者 劉江浩 鄭松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