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居民臨時當起孩子的“監護人”,這位阿姨給孩子換上新棉襖。
住在鄭州市百花路社區工人路52號院的居民只要看到9歲的小強,都忍不住說:“太可憐了,這么好的孩子……”
原來,小強的媽媽剛去世,爸爸被警方拘留,小強一下成了沒人“要”的孩子。好心的鄰居收留了他,每天中午讓小強在自己的快餐攤上吃飯。
天冷了,孩子很需要棉衣、棉褲。前兩天,社區工作人員幫他買了一件新棉襖,看到孩子開心的樣子,工作人員的眼圈紅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小強這類“失依兒童”的出路在哪里……
心酸場景
天冷了,9歲娃缺人“看管”
昨日中午12時,在工人路52號院,記者見到了正吃飯的小強。小強大大的眼睛,笑起來特別帥氣。
“今天阿姨給我打的菜可多,還有不少肉呢。”嚼著肉片的小強開心地說。“來,再給你打點湯。要吃好,好好上課。”攤主王愛菊邊往小強杯子里加湯,邊疼愛地說。
王愛菊經濟情況也不好,沒工作的她在院門口擺了個快餐攤。“上次小強在這兒吃過盒飯后就送不走了。”王愛菊笑著說,“孩子很可憐。既然他不走,就先‘養’著吧。”她和小強一家原來是鄰居,不忍心看孩子一個人過。
每天早上,她給小強做好早飯,中午小強就在攤上吃盒飯,晚上再回家給他做飯、輔導功課。
路過的院內居民看到孩子議論著:“這孩子學習成績不錯,可惜沒人管”,“一個孩子,以后的路咋走”……
冬日期待
希望好心人多給孩子一些溫暖
陪記者一塊來的社區主任劉宇紅看到孩子眼圈就紅了。她說,兩個月前小強的媽媽因腦溢血去世。半月前,小強的父親因涉嫌吸毒、盜竊被拘留。每到放學時間,小強就來到社區,由工作人員安排他寫作業、吃飯。因家庭矛盾,小強唯一的親戚也和他家斷絕了關系,他一下子成了沒人照管的孩子,獨自住在出租房里,靠左鄰右舍的接濟艱難度日,成為一名“失依兒童”。
“我們已經把小強的情況反映到民政部門,希望他有一個歸宿。”劉宇紅說,社區的力量畢竟薄弱,也不能總讓他呆在王愛菊家,因為,他們都沒有條件做小強的“監護人”。
社區工作人員楊偉麗提起孩子也是唏噓不已。看到大冷天小強還穿著單薄的衣服,他們此前給他買了一件新棉襖。
社區主任劉宇紅說,小強畢竟是孩子,棉衣穿一天就臟了,也沒多余的換洗棉衣……畢竟,鄰居的幫助有限,希望更多的好心人也來幫幫這個可憐的孩子,哪怕一件取暖的物件都行,也好讓孩子在冬天里感受到一絲溫暖。
部門表態
為了孩子,民政將承擔臨時監護責任
“失依兒童”,是近年來的提法,是指父母犯罪后因離異或其他原因,失去親人教育和照顧的兒童或青少年。
聽完記者描述了小強的遭遇,鄭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張志宏主任對此表示:“肯定管。我們一直關注著這事,已在安排部署中。”
張志宏稱,小強如果有其他親屬可以代養,沒有親屬可以由當事人提出申請,進行撫養權轉移,民政部門可以承擔臨時監護責任,由福利機構代養或聘請“臨時媽媽”、“臨時家庭”承擔臨時監護責任。但是,前提是必須孩子愿意,父親認可。其間,孩子可以納入孤兒保障體系中來,享受孤兒生活保障補助金。
目前,鄭州城區戶籍孤兒為930元/月人,城鎮戶籍785元/月人,可以衣食無憂。張志宏說,“我們不稱呼這類孩子為‘失依兒童’,通常統稱為‘困境中的兒童’”。
“困境中的兒童”包括失去父母的孩子、服刑人員的孩子、流浪乞討兒童、重度殘疾家庭的子女等,民政部門已著手將他們有計劃、分類納入兒童保障體系中來,其衣、食、住、行、學、醫等都會有所保障。
張志宏說,鄭州市民政部門與國際組織共同成立的“晨露國際鄭州愛童園”,是國內第一個為無人照料、陷入困境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免費提供救助服務的家庭式照料項目,目的是主動實行救助,力爭讓這些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如果小強愿意,他也可以來到這里。”張志宏表示,為了孩子,民政部門會承擔起這個責任。(記者 徐曼麗 通訊員 潘亞玲 閻化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