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安巡視自己栽下并管理十年的法桐樹 鄧萬里/攝
鄭州史謂“天地之中”,而今這個城市里的人,更愿意自詡為生活在綠城。除了官方發布的數據,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10平方米,沿街高大的法桐、色彩斑斕的黃山欒,也是最好的旁證。
故事
路長眼中的綠城
十一前的最后一周,鄭州市二七區綠化隊生產科的郭長安越來越忙,修剪樹木、擺放花草……
郭長安的工作,類似于植物119,二七區范圍內,市民反饋哪里的樹枝斷了,哪里有蟲害,他都要在第一時間趕到。
之前,他曾是嵩山路上的一名路長,“春天植樹造林,秋天補栽修剪”,一天兩趟騎著自行車,沿著嵩山路巡視草木。
2008年嵩山路改造后,成為一條高標準的景觀道路。如果說,之前的綠化主要靠人工,那么現在他的工作則得到了科技的助力。他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從單位的網格平臺上找到需要處理的樹木,開著汽車,帶上幾個工友修剪草木、清理垃圾。
對植物的熱愛,讓郭長安見證了鄭州綠色十年之變。
成就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2平方米
鄭州市園林局黨委副書記徐新友介紹說,已經發黃的檔案中,依稀可見,曾經的鄭州,城區面積僅有5.23平方公里,市區只有77株行道樹。
目前,鄭州市通過城市外部增綠、項目改造增綠、道路交通增綠、立體空間增綠等有力措施,以年均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新植大規格喬木50萬株以上的速度,大幅增加了城區綠量。
截至2011年底,鄭州市建成區共有公園57個、綠化廣場20個、游園222個,綠化覆蓋率達36.2%,綠地率達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0.2平方米。
以道路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游園廣泛分布,濱河公園貫穿市區,點、線、面結合,市區園林與城郊綠化融合,三季繁花、四季常綠。
規劃
三到五年實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
2012年3月以來,鄭州市重點推進“兩環十七放射”、十條市域快速通道、十五個環城高速出入市口、“八橫八縱”城市景觀通道綠化建設。
目前,僅“兩環十七放射”廊道綠化已完成拆遷1300多萬平方米,年底前將新增綠地約2000萬平方米。
“今明兩年,將重點圍繞‘兩環十七放射’、十條市域快速通道、‘八橫八縱’城市景觀通道和生態廊道建設等實施大綠化。”徐新友介紹說,同時,在推進西流湖城市生態公園、商城遺址公園建設的基礎上,啟動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南環公園、植物園二期等公園綠地大型建設項目,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2012年2月,鄭州市人大通過的《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提到,通過3~5年的努力,到2015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
基本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環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構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隨”的生態功能區和連綿帶。
(記者 宋曉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