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癥”更名,“老人”改叫“長者”,提出“精神贍養”
核心提示
目前,全球每9個人中就有一人年齡在60歲或以上。據預測,到2050年將達到全球每5人中有一人,而在中國將為每3人中有一人。
今天重陽,今年節前熱議的一些新詞,也再次證明養老服務將越來越走“心”。
熱詞1:智慧老人
一位退休的林業專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為從事進出口貿易的紅木家具生產企業創下了近億元的效益。在廣西舉行的離退休人才交流大會上,記者聽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廣西人才交流市場采訪時,人才交流中心一位姓劉的接待員告訴記者,幾乎每天都有10多家企業,通過電話、網絡或直接前來詢問,希望尋找有技術能力的退休人才。
不過,針對228家用人單位進行的調查發現,近60%的企業還是希望通過聘用老年人來“降低成本”和“避稅”,因為退休老人不需要交納社保、醫保和住房公積金。
廣西社科聯專家韋政委認為:“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退休老人每年為國家創造的財富仍然達上萬億美元。只要我們高度重視挖掘老年人的潛力,并完善各種制度,完全可以發揮退休老人創造價值的巨大潛力?!?/p>
退休專家為公司掙近億元
見到老年人要稱“長者”
熱詞2:溫馨更名
見到老年人不談“老”
“老年癡呆癥”擬規范為“阿爾茨海默病”;
又逢一年重陽節,與老年人相關的一些稱謂悄然發生變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社會學家王開玉稱,“老年癡呆癥”等更名引發的討論,體現了全社會對老年群體的尊重。
熱詞3:精神贍養
一些國家鼓勵老人用機器人幫助生活
隨著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逐步浮出水面,必須在社會上形成更廣泛的共識。
據上海社會保障部門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精神贍養”已與“社會養老”“居家養老”等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一些國家的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為老年人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專門空出崗位;對那些患病在床的老年人則鼓勵其使用各種新型機器人和電子工具來自主完成翻身、洗澡等日常生活步驟,這也都屬于“精神贍養”的范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