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遙遠的瑞典傳來喜訊,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正式結親。這是現實的榮光,也是歷史的期許。近一個世紀的翹首,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之間若有若無、似假非真的觸碰,也讓人對這份長緣無限感懷。
魯迅
“郎有情,我無意”?
1927年,來自瑞典的探測學家斯文·赫定到我國考察時,在上海注意到魯迅的文學成就。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便與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托魯迅好友臺靜農發信詢問魯迅的意見。9月25日,魯迅回復:“諾貝爾獎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不過,諾獎評審馬悅然在一次講座上對此進行了辟謠:“我查了瑞典學院檔案,敢肯定地說這只是謠言。”而據魯迅好友臺靜農的回憶,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看起來更像是一場朋友們單方面的好意:1927年,聽說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想為中國作家爭取一個名額。當時有人積極推薦梁啟超,而劉半農則屬意魯迅,便囑咐臺靜農出面函商,才有了后面魯迅的回信拒絕。
老舍、沈從文
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在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之子舒乙公開了父親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往事:1968年,瑞典派駐華大使,遍尋老舍身影不得,才知老舍早已去世(老舍1966年去世)。由于諾獎不頒給已故之人,老舍與諾貝爾失之交臂。
舒乙的說法來自挪威女漢學家伊麗莎白·艾迪,1979年初春艾迪來華,在與友人交談中提到“那一年本來已決定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老舍”。可是在2000年香港《明報月刊》記者向艾迪求證時,艾迪回復從未談到老舍,她談的是沈從文。
沈從文肯定會獲獎?馬悅然在2007年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這個本不該告訴你,不過現在時間過去很久,我可以告訴你。記得那是1988年5月10日,如果沈從文那個時候還活著,10月肯定就會得獎。”
李敖、高行健
愛我還是他?
2000年,曾傳說李敖在1月底正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審核小組通知,被提名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便是這次提名的重要依據。
不過,現在看來完全就只是傳說了。諾貝爾評委會規定50年不可對外公布提名名單,審核小組一說自然不成立。況且,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歷史上,沒人能僅憑一部作品獲獎,李敖又何能獲此殊榮?最后,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情定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但瑞典文學院、法國都認為他是法國人,他本人也這么認為。(見習記者 梁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