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細胞核重新編程”這個陌生詞匯跳入億萬人眼中。
如果說全世界正如火如荼開展的干細胞治療,鼻祖就是“細胞核重新編程”,你是不是就好理解些:我們期待未來再造器官、消滅癌癥,都來自這項技術帶來的革命。
消息
研究細胞“單項選手”變全能
倆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
北京時間8日17時30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John Gurdon),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而獲獎。
啥是“細胞核重新編程”?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廖世秀稱,人在胚胎時期的干細胞,可謂“全能選手”,可逐步分化成各種功能的細胞。但隨著人體發育,這些成體細胞,都只能按著細胞核里遺傳物質設定的“單行道”,成為某項功能的“單項選手”。如一個皮膚細胞不會自動轉變成為一個腦細胞。而“細胞核重新編程”,是指在特定環境下,通過把細胞核移植到另一個細胞內或通過兩個細胞融合等,讓這些“單項選手”,再轉化成類似干細胞的“全能選手”。然后,通過誘導,這些“選手”想變成神經細胞就變成神經細胞等等。
意義
再造器官、攻克癌癥都有了可能性
有人把這項研究,形象地比喻成發現“回撥人類時鐘的魔法”。比如,如今,器官捐獻與需求的懸殊,讓很多患者遺憾離世。而通過“細胞核重新編程”,我們可以利用患者的自體細胞,缺鼻子培養個鼻子,腎壞死了培養個腎臟,不但不用擔心找不到供體,更不用擔心排異反應。
還有,癌癥的可怕就在于癌細胞復制很快,如果把腫瘤細胞“重新編程”,就可以抑制它的生長,這也為攻克癌癥提供了可能。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趙國強說,將來如果有了這項技術,可直接從病人身上取個上皮細胞,通過細胞編程,讓它變成功能干細胞,按照程序發展,再分化成腎臟。
也就是說,將來這項研究成熟后,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不需要再配型,這一技術的實現也將能避免異體移植產生的排異反應。
該技術還可能用于糧食增產等
這個研究,對農業生產也有影響。
現在,中國有超級水稻、雜交水稻,通過雜交讓糧食產量提高。
不過,在基因不變的情況下,也就是說不用再雜交,在已有雜交水稻的基礎上,控制它的基因編程,讓產量進一步大幅提高,這也是將來的一個運用方向。
“在我國,這也是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趙國強說,“十一五”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了一個重大研究項目——“細胞編程和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我國很重視這項技術的研究。
盡管“活細胞重新編程”在很多領域意義重大,不過未來的路還很漫長,尤其是在醫學領域。在專家看來,只有解決了細胞重新編程中的安全問題和效率問題,才能將之應用于臨床。
現狀
全世界如火如荼研究
河南成果也不落后
據廖世秀介紹,我國在“十一五”計劃中就已把“細胞核重新編程”列入重大課題。
僅以河南省人民醫院為例,該院心內科2010年3月10日培養出心肌間充質干細胞,希望未來能臨床用于修復心肌細胞。
眼科正在進行的角膜緣干細胞培養研究,期待從角膜移植剩下的邊角料里,提出角膜緣干細胞,培養后用于化學燒傷病人眼表重建……
“這些都是‘細胞核重新編程’的后續研究。”廖世秀說,隨著科技全球化,我省乃至全國,在這一領域并不落后于國外,而之所以只有這兩位科學家獲獎,就是因為他們開啟了這項研究的時代。(河南商報記者 鄭筱倩 吳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