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省科技領域喜訊頻傳:9月7日,安陽舉行新聞發布會,由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完成了“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的全基因組草圖”,標志著我省在棉花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9月9日,新鄉高新區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為我省第5家國家高新區,使我省擁有國家級高新區數量排名中部六省第一……這些成就,展示了我省在自主創新領域的快速前行步伐。
中原經濟區建設方略,帶來了河南振興的巨大契機。實現跨越發展,關鍵在于自主創新。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按照“四個重在”的要求,全面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突破和成就,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解難題,破瓶頸,走“三化”協調發展新路
建設中原經濟區,核心任務是探索“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這是破解河南發展難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科技創新是動力,科技創新是活力,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哪一“化”也離不開科技創新。
許繼集團的發展最具說服力。這家充滿創新基因的企業已經成長為我省非資源型高新技術企業的龍頭。由許繼承擔的“特高壓直流輸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是全省第一個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了特高壓直流控制保護和換流閥等20多項重大關鍵技術,創造了6項世界第一,不僅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等多項大獎,還成為7項高壓直流輸電國家標準的參與制定單位。有了一大批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支撐,許繼力壓西門子、ABB等國際巨頭,連續中標多項國家重點直流工程,獲得合同總額近100億元。
這樣的例子在我省工業領域不斷涌現:據省科技廳統計,僅2011年我省就新啟動實施了煤制乙二醇產業化技術研發等18項重大科技專項,新增產值355.97億元。2012年,我省又啟動實施23項重大科技專項,組織實施了3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
盛夏時節,我省小麥生產再迎豐收,有力支撐河南糧食總產實現“十連增”。驕人成績的背后,凝聚著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
通過良種培育,我省成功實現了主要糧食品種更新換代。其中“百農矮抗58”累計種植面積達1.5億畝,增加效益150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鄭麥366”成為國內優質強筋小麥第一大主導品種;玉米新品種“浚單20”全國種植面積累計推廣1.32億畝,被溫家寶總理親自命名為“永優”。由高新科技支撐的“中原大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我省還新啟動實施了“超高產玉米育種”、“豫南稻區秈改粳技術”、“玉米收獲機械關鍵裝備研發”、“新型復合微生物肥料研發”等重大科技專項,全方位助推我省糧食持續穩產、增產,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正日益凸顯。
城鎮化發展滯后,是制約我省“三化”協調發展的主要矛盾,在實現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同樣需要科技創新。中信重機公司自主研發的“利用水泥窯處理生活垃圾的工藝技術及裝備”,完全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一條生產線可日處理垃圾500噸。事實證明,科技創新是民生,科技創新是未來,通過技術突破來解決各種“城市病”,是打破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瓶頸”的有效手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