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下發工作意見,推出有關社會福利、養老產業、社區服務、社會救助、救災等多方面的惠民措施。
今后,省內每個縣將建立一所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為老年人、孤兒、流浪乞討人員等群體提供服務。
福利
建成為老人、孩子等人群服務的福利中心
老人院里全是“夕陽紅”。老人常說,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老去,越活越沒精神。有人設想,把老人院和孤兒院建到一起,互不相識的老人和孩子們可以享受天倫。到2015年,這樣的設想將變為現實。
“十二五”期間,每個縣(市)建成一所集養護、康復、托管于一體,為老年人、孤兒、精神病人、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孤老優撫對象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
省民政廳老齡工作者稱:“中心的建立,讓乞討者有家,孤兒有人愛,老人也不再孤單,他們可以在一起享受天倫。”
養老
鼓勵“有錢人”投資養老事業
社會人口老齡化,造成省內多家養老機構一床難求。這次,“意見”鼓勵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補助貼息等多種模式,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鼓勵“有錢人”投資養老事業。
各級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支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鎮養老服務機構總床位達到36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30張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托老和互助養老站(點)等服務網絡覆蓋全省城鎮社區和60%以上的農村建制村。
社區
每個社區至少有1名大學生社工
中國人講究“安居樂業”,社區是老百姓的“家”,是安居樂業的基礎。今后,社區的硬件、軟件都將得到提升,確保居民安居樂業。
“意見”明確,到“十二五”末,城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0%以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60%以上,社區服務設施面積每百戶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60%以上的縣(市、區)建有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臺,80%以上的社區具備信息化服務能力。
新增社區服務從業人員10萬人,每個社區至少擁有1名大學生工作人員或1名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此外,“意見”還提出,我省將提升災害救助應急能力,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保障。(河南商報記者 逯彥萃 實習生 范艷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