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發掘戰國早期墓葬群 出土40多件隨葬器物
大河報三門峽訊近日,在三門峽市區發掘出了一處有30座墓穴的墓葬群,其中大多屬戰國早期墓葬,距今2400余年。考古工作人員稱,一些墓主人嘴里銜著碎玉料,系小型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位于三門峽市湖濱區家王莊村澗河南岸一處擬建工地。昨日上午,記者在考古發掘現場看到,在一片半個足球場大小的范圍內,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墓穴,其中不少已經開始回填。在一個墓穴內,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墓主人的骨架和隨葬的器物,在墓主人的頭部,一個蓮花形的陶壺清晰可見(如圖)。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立超介紹,墓葬是在考古勘察時發現的,共有30座,其中戰國早期的24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3座,明清時期2座,一座正在發掘中。該墓葬均為方坑豎穴墓,從東往西排列,南北向,頭向為北,棺槨痕跡清晰,部分墓葬為雙棺。
“沒有發現銅器,而且一些墓主人嘴里含有碎玉料,可見墓主人身份不高,應為平民墓葬。”鄭立超說,出土的40多件隨葬器物中為陶鬲、陶鼎、陶壺、陶豆等器物。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祝曉東表示,這樣集中發現排列有序的戰國早期墓葬群,在三門峽地區還比較罕見。墓葬群的發現,對于研究從西周晚期到漢代三門峽地區城市的運動發展軌跡,提供了重要參考。 (記者房琳文圖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