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毗鄰310國道的鞏義市竹林鎮竹苑花園社區旁,有家不起眼的小吃店,門面不大,招牌不小,幾個遒勁的大字很是扎眼:“持續小吃店”。店主叫劉俊剛。他告訴東方今報記者,門頭匾額是鎮黨委書記趙明恩題寫的。
書記給小吃店起名
昨日上午10時許,劉俊剛店里店外一個人忙活著。
45歲的劉俊剛,老家在信陽息縣東岳鄉石菜園村,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1988年,竹林鎮(此時還是竹林村)興起的小工業急需工人,時年二十出頭的劉俊剛便跟隨鄉友來到了竹林,“石灰窯、煤礦、老面粉廠,我都干過”。
1992年,劉俊剛在竹林成了家,夫妻倆干起了小吃店,經營胡辣湯、豆腐腦、涼皮、米皮,全天營業,起名叫“風味小吃店”。生意不大,味道不賴,客人不少,口碑不錯。
小店離鎮政府不遠,緊臨310國道,鎮里的領導常打這兒過,也喜歡到他的攤兒上填填肚子,鎮黨委書記趙明恩也是常客。
2010年秋天,趙明恩有天又來吃早點,他說“風味小吃店”的名字太普通,想幫劉俊剛換個名。“沒幾天,鎮里就把做好的匾給送來了,比以前大氣得多”,劉俊剛鄉音未改,“趙書記給咱家小店起的名兒叫‘持續’,意思深著呢,咱雖然是個老粗,也知道這里寄托著‘可持續發展’的厚望。咱還得好好干,不能滿足”。
記者問老劉現在兩口子一個月能掙多少?劉俊剛笑笑:“總得好幾千吧。”問及具體數據,他撓撓頭:“能不能不說啊。”
老婆比他有“野心”
竹林早在1994年撤村建鎮,1996年竹林鎮第一次實現全鎮居民化,劉俊剛和妻子就在這個時候把戶口遷到了竹林,正式“變身”為城鎮居民。2006年竹林鎮再次擴容吸納了周邊3個村,2010年再次實施城鎮化全民“村改居”。歷史上的多次城鎮化舉措,使得竹林鎮的人口由1983年改革開放初期的2600人,擴展到如今的近2萬人。而其中,有8000多人是被這里如火如荼的產業發展形勢吸引來的外地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和劉俊剛一樣,在這片沃土深深扎根。
2006年,劉俊剛在竹苑花園社區買了一套137平方米的住房,喬遷新居的同時,還在小區旁盤下了現在的新店面。兩口子都辦了醫保和養老保險,在竹林出生長大的兒子,今年又考上重點大學,劉家可謂喜上加喜,喜事連連。
“這兩天,我愛人徐成霞去江蘇考察項目了。”劉俊剛透露說,老婆比他有“野心”,還想做點大生意“可持續發展”。
無數個竹林撲面而來
劉俊剛現住的竹苑花園,是個7層建筑,雖然建得比較早,樓下藥房、飯店、超市、理發店也是一應俱全。
記者隨意敲開小區幾家業主的房門。寬敞的房間裝修得一個賽一個,40多英寸的平板電視、雙開門冰箱、空調、電腦已是非常普及和普通。劉俊剛告訴記者,“記得我剛來的時候,吃水都很困難,每天都是用拉水車往各家送。回頭想想,現在能過上城市人的生活,真像是做夢”。
走在竹林鎮的街巷。綠樹成蔭,紅瓦白墻錯落有致,商業街面門類齊全,物豐價平。一排排新建的社區大樓拔地而起,公共配套設施更加完備齊全,給人帶來對未來新生活的無盡遐想。
“村變鎮,鎮變城”,村民變市民,山溝變景區。總是先行一步的竹林人,早早就提出了“兩高一帶”城鎮發展戰略,即企業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竹林人以“工業強鎮、旅游興鎮、文明塑鎮”,在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農村城鎮化道路。
今年8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有一篇題為《中原舊貌換新顏》的文章,文章說,“竹林的發展,是河南農村的一個奇跡,是河南三化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河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典范。如果說當年的竹林只是一個個案,那么,今天的中原大地,無數個竹林撲面而來”。(首席記者 申子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