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這一片低矮的棚戶區(qū),還是這一間破舊的老房子,還是這一條幽暗的地下道,還是這一對樂觀的老夫妻。和兩年前的8月底記者看到的一模一樣,鄭州退休夫妻陳新年和劉舒拉仍舊過著“半穴居”的生活。盼著住上廉租房的心情,也因為漫長的等待,淡化了最初的迫切。
2010年的9月1日,東方今報報道了有著煤礦掘進經(jīng)驗的陳新年,在自家后院挖了個地下室、應對房價飛漲的事,當月,中原區(qū)廉租辦就到陳家調查,讓陳新年夫婦填了表申請廉租房。時隔兩年,東方今報記者再次走進陳新年的家,沒想到……
陳新年的“穴居”故事
陳家所在的棚戶區(qū),位于鄭州市西站路與秦嶺路交叉口東200米路南的一條深巷。
巷東的一片低矮的老舊平房共有4排156戶,屬于已經(jīng)破產(chǎn)倒閉的老印染廠家屬區(qū)。
棚戶區(qū)上方是高壓線塔扯出的一條條電線,與不遠處的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一對比,這里給人的感覺,像是時光一下子倒退了四五十年。
陳新年的家就在棚戶區(qū)的西頭兒,占了將近4分地,因為“把著頭兒”,他開挖地下室也不影響鄰居。從2006年開始,曾在平頂山煤礦當過掘進工的陳新年突發(fā)奇想,用自己的技術改善自家的居住條件。于是,陳新年每天戴著礦燈和頭盔,抄著抓鉤、小鐵鍬,在院子里開掘巷道,一鍬一鍬地挖土,一盆一盆地倒土,一厘米一厘米地掘進。
4年,陳新年真就在自家挖出了一個深5米多、寬70厘米、長10多米的巷道,以及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標間,住房面積一下子拓展了30多平方米。
2010年9月1日,陳新年為妻子女兒挖房子的事,被省會媒體關注,陳新年的大名迅速躥紅。
廉租房至今沒住上
進入今年8月,鄭州連下了幾場大雨。8月26日還是一場暴雨。28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陳新年的家。
兩年不見,已經(jīng)65歲的陳新年消瘦了些許。他指著老房子說,這幾場大雨并不礙事,因為他設計的地下室具備完善的防水措施,而且達到了8級抗震標準,“倒是老房子漏雨漏得厲害,天花板有4個地方漏,26日我往外端了好幾臉盆的雨水。”
記者記得2010年10月刮大風的時候,陳家的房頂差點被掀翻。
當年陳新年因為挖房子成為新聞人物后,他的境遇也備受政府部門的關注。2010年10月,中原區(qū)廉租房辦公室工作人員曾找到陳新年和劉舒拉,讓他們填報了“廉租房申請表”,并告知媒體記者,陳家符合廉租房申請條件,會很快享受到這項優(yōu)惠政策。
2012年8月28日,劉舒拉告訴東方今報記者,廉租辦最初說她家“符合條件”,后來又說“特事特辦”,讓她家和5戶鄰居家一起,從當年的11月起,每月領百十塊錢的住房補貼。她家現(xiàn)在每月確實有102元的補貼。
當年,廉租辦也曾答應分配他們家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這著實讓他們一家三口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但“后來廉租辦的人又對記者說‘他們不知足,想住大房子’,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們也因此鬧得越來越僵,一直拖到了去年年底,就再也沒了消息。”
劉舒拉說,她和陳新年每月也領有一些退休金,不符合每月生活費必須低于850元才可申請廉租房的政策規(guī)定。后來,這件事便不了了之。
生活還是老樣子
劉舒拉說,兩年前陳新年挖地下室的事兒被媒體關注后,棚戶區(qū)許多人羨慕陳家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都認為他們家肯定得到政府的“額外”關照,會搬出去住上寬敞的大房子。也有許多鄰居認為大家都能搭上陳新年“挖”來的“順風車”,棚戶區(qū)會在上級的關懷下,進行大的改造或遷到更好的地方。而陡然升騰起的興奮火焰,最終也慢慢散去,生活恢復到了他們習慣和熟悉的樣子。
走在窄窄的棚戶區(qū)小道上,兩旁低矮的房檐幾乎碰到頭。
這片建于1980年磚瓦結構的平房,每戶的面積只有15.17平方米,沒有雙氣,沒有獨立衛(wèi)生間,直到現(xiàn)在,這里甚至還沒有接通電視閉路線。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棚戶區(qū)的156戶老住戶已經(jīng)搬走了近三分之二,這里的大部分房子已出租或借給了親戚住。而租金也由兩年前的每月50元,漲到了現(xiàn)在的100元左右。
記者參觀了住戶張先生的家,陰暗潮濕擁擠的房間里,幾乎沒一件像樣的家具。這本是張先生哥哥的住房,前年哥哥買了小產(chǎn)權房搬了出去,他和妻兒便借用棲身,“一下雨,棚戶區(qū)80%的房子都漏……之所以還住在這兒,沒別的原因,就是窮”。
沒有開發(fā)價值的棚戶區(qū)
棚戶區(qū)兩排房子相通的道口,有一小塊兒空地。
葡萄架下,75歲的郭長榮和72歲的周喜忠正在下象棋,71歲的郭子慶和74歲的孟憲道在一旁觀戰(zhàn)。4位老爺子都是老印染廠的老職工。
他們回憶說,1980年,老印染廠為了解決老職工兒女結婚后無房可住的問題,在這里建起了這片簡易住房“救急”,后來也沒再進行完善和改造。以前是廠里管著房子,廠子破產(chǎn)倒閉后,就由街道和物業(yè)公司代管。
大爺們說,因為頭頂有高壓線,這片生活區(qū)沒有太大的商業(yè)開發(fā)價值,也不招開發(fā)商待見。住在這里的,也都是實在無房可住的人。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能伸頭真正把這里的居住條件改善一下。
“有好些房子沒人住,都爛了空了。最起碼得讓房子住起來干爽點兒吧,也別老漏雨。”郭長榮大爺笑著說,“陳新年的家把著頭兒,有條件挖地道,咱們是沒這個條件啊。再說,老陳挖地道也是技術活兒,不是誰都能干的。”
巷道口那些熟悉的工具
“不是我吹,這活兒除了我老公,別人干不來。”劉舒拉也喜歡這樣夸老伴兒,“專家鑒定過我老公的地下工程,說抗震防水絕對是一級標準,如果放在礦上,這樣規(guī)模的工程,造價最少也得10萬元。”
再次走進陳新年挖出的地下室,還是那樣簡單的擺設,還是那股淡淡的霉味,還是那種昏黃的光線。
在巷道口,記者看到了熟悉的洗臉盆,里面裝著繩子、小鏟子、小抓鉤、鑿子、錘子等挖地洞的工具。
陳新年說,自從他挖房子的事上了報紙電視,便有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來通知他,說他挖地道沒有手續(xù),并勸告他不能再挖。去年的大部分時間,他還一門心思盼著自家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也沒再多考慮挖洞的事兒。
今年,感覺搬出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陳新年又忍不住重操舊業(yè),時不時抄起工具干兩把,“挖不挖,我的心里其實也挺糾結。”
陳新年和咱同在陽光下
陽光從陳家老房子的天窗口透進來。看得出來,眼下兩口子依舊堅守著自己的樂觀生活,劉舒拉和陳新年豁達的性格,沒有因為兩年來自己住房遇到的挫折而“蹉跎”。劉舒拉樂呵呵地說:“俺倆還是樂天派,還是天天跳舞。”
兩年前,陳新年和劉舒拉在洞穴里翩翩起舞的照片見諸報端,曾讓不少讀者生出心酸的笑意。
采訪這天,陽光很好。
站在棚戶區(qū)向外仰望,可以看到附近一座座嶄新的高樓,強烈的反差不由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記得電視劇《蝸居》里主人公曾說過的一句臺詞:你身邊所有的人都在討論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積房子,你要是沒有一套房子啊,你就會覺得被邊緣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種恐懼感。
記者離開時,陳新年和劉舒拉又淡定地重復著那段話:“我們不希望只有我們家的住房條件得到照顧,希望能和棚戶區(qū)的街坊鄰居們一起得到改善。”
(首席記者 申子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