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逝去的村”——城中村改造系列報道已經刊發五期,社會反響強烈,不少網站連續將這組報道放置為新聞頭條或首頁顯著位置,眾多網友“吐槽”城中村蝸居經歷,探討鄭州城中村改造的得與失。近日,東方今報記者實地探訪了部分已經完成改造的城中村項目發現,改造后的城中村確實與城市周邊環境更加協調,城市形象和面貌也得到了極大改進。然而,從城中村的“握手樓”住進高樓林立的高檔社區,村民就真的變成市民了嗎?他們的居住環境是否隨之升級?生活質量有沒有相應提高?生活方式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身份轉變的尷尬
社區環境村莊化
改不掉的陋習
被譽為鄭州城中村改造“橋頭堡”的金水河畔的一個城中村,自2006年正式拆遷以來,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變成了高檔社區,成為了鄭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樣本。
然而進入安置房小區內,卻有股刺鼻的味道。在居民指引下,記者在小區西南角一片七八百平方米的空地上,找到了露天堆放的垃圾。村民楊女士對小區衛生頗多怨言,由于很多村民將房子出租,小區流動人員很多,但沒有建像樣的垃圾站,小區內垃圾堆積如山。
在鄭州做生意的劉先生,當年從一戶村民手中購買了一套安置房。“村民雖然變成了市民,但很多生活習慣沒有改變,影響別人的生活?!?/p>
劉先生帶記者在小區轉了一圈,竟意外在小區路上和綠地內看到不少散養的雞鴨。劉先生說,到了夏天味道非常難聞,大家多次找物業反映,物業也派人勸阻,但沒有任何效果。除了在小區養家禽,記者還發現,不少安置房小區的居民隨意毀壞綠地改成菜地,與高檔社區的生活環境格格不入。
“住到這里和原來的生活沒什么兩樣,收房租還是主要經濟來源?!苯衲?0歲的王大媽告訴記者,唯一的區別是,原來自家蓋的樓房要經常打掃,還得看著入住時間上門收房租;現在樓道有人統一打掃,房租收著也比以前更方便了。
“盡管村莊已經變成了樓房,很大一部分村民沒有做好從村民到市民身份的轉換?!绷硪晃话仓梅啃^的業主張先生也很無奈,他認為改造后的小區應聘請專業的物業公司,不應沿用原來村莊的管理習慣。
“安置房的物業是村里大隊自己組織的,平常電動車亂停亂放沒人管,電梯動不動就壞,電動車被盜、家里被盜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睆埾壬f,專業的物業公司不僅各項服務比較到位,對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也可以勸阻或強行取消。如果還是隊里自己管物業,大家鄉里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有時候就是出了問題也不好意思管。
【反思二】
造富神話的背后造富神話驚人“坐吃山空”不是個例
鄭州市中原區隴海路與桐柏路交叉口有一個大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該項目把大崗劉、小崗劉、黃家門、西耿河、于砦五個自然村納入同一項目進行整體改造,規模之大在中原地產史上絕無僅有。
今年76歲的范大爺是附近鄭州電纜廠的退休工人,1959年大學畢業后分配來到鄭州電纜廠工作,并在鄭州定居。電纜廠里有幾個和范大爺關系不錯的老同事,是大崗劉村的村民。退休后,城中村改造,改變了他們的財富命運。如今,范大爺仍在50多平方米家屬房中居住,但那些老同事,每人都分配了幾套房產。
城中村拆遷改造讓很多村民一夜暴富,大多數村,上自老人下至頑童,每人都能分到200平方米的房子,折合市價百萬元;有的一家分到6000平方米的房子,折合市價2000多萬元。
宋寨村里有600多名村民,原來居住在村里建的第一家園。2006年,宋寨村建成了富民工程——面積達22萬平方米、1500多套商住房組成的宋寨村民第二家園,平均分配后,每戶擁有1000多平方米房產,戶均資產在300萬元以上,包括新出生的兒童在內,宋寨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村。60多歲的村民弓春玲有兩個兒子,全家改造時共分配了14套房子,加上兩個地下室,等于16套,再加上全家原有的3套房子,一共是19套,房產按市值算有上千萬元。
家住南三環的李欣,改造后全家共分了近6000平方米房子,多層的樓房一共分了整整三個門洞。其中一個門洞的房子以700多萬元賣給了開發商。家里換了全套家具、電器,大兒子買了一輛奧迪A6,二兒子買了一輛跑車。現在,除了4套房子自己住,其他的全部出租。“我們村每家最少有一輛車,多的三四輛。”
鄭州的城中村改造造就了幾十萬百萬富翁,但一夜暴富后坐吃山空的人也絕對不是個例。小李莊村安置房業主王先生說,他家有個親戚,全家一共補了800多平方米的房子,分完房子后男的就去澳門賭博,帶去的錢花光,又借高利貸,沒多久就只剩下一套房子,其他的全部賠給放高利貸的了。
王先生認為,其實,完成改造后多數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收房租,村民缺乏創業知識,再就業方面也高不成低不就,很多人整天以打牌度日,更像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夾心族”,沒有真正融入城市。
“富二代”的困擾
財富如何打理
“非主流”的富二代
城中村的造富神話讓“城中村富二代”浮出水面。這個特殊的“富二代”群體,不像企業家的孩子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開好車敢消費,卻很少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渴望融入主流,但大多數人常常在現實中迷失方向。
小路是一名“城中村富二代”。從小到大,小路從沒拿過鋤頭。學歷僅為中專的他,也沒正經工作,在家閑得無聊,就到叔叔開的一家汽修廠管賬,一個月一千多元,還不夠他周末一個晚上的消費。但是,當70后白領和80后大學生還在為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抹黑時,小路名下已經有了五套120平方米的房產,兩輛價值近百萬的汽車。
小路說,像他一樣的“城中村富二代”,其實很多都明白坐吃山空的道理,不少年輕人已經出去闖蕩天下了。最近,小路和同村兩個要好的男孩,計劃一起投資開一家中檔飯店?!暗覀內齻€人都沒有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準備先參加一些培訓再開店,實在不行,先到別人店里打工干一段摸摸底?!?/p>
城中村的不少年輕人和農村的年輕人一樣,能堅持把高中念完的還不到一半。對于他們來說,上學不是改變命運的必然選擇,但這卻并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迷戀。
在江山路老鴉陳村,近兩年結婚的男孩,娶的多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有文化、有知識、漂亮,很多也有相對穩定的工作,有些還是公務員。姑娘出嫁時,也盡量找家是外地但有學歷且在鄭州有體面工作的男孩子?!跋乱淮慕逃挥冒l愁,出去和朋友吃飯也有了吹牛的資本,更重要的是,現有的財富可以與知識結合,即便不能創造出更大的財富,最起碼也多了一條理財的通道?!保ㄓ浾?王獻軍 劉長征 梁新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