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屋”的地上部分
“怪屋”的地下部分
“怪屋”的地下部分
白莊民宅拆除后遺留一“怪屋”
◎“怪屋”約3000平方米,洞內分割出多個套間,呈現出獨立房間、聯體形式
◎“怪屋”是做什么用的?糧窖、炕木料廠房、藏兵洞、水窖,眾人說法不一
“這兒有一處‘怪屋’,它分地下地上兩部分,內部構造復雜且施工精良。”昨天,鄭州市民王先生致電本報稱,在鄭州市秦嶺路與化工路交叉口西側路北,大片民宅拆除過后,遺留出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怪屋”,對它的身世引發諸多猜測。
探訪
臨街店鋪拆除后,發現一“怪屋”
昨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處建筑毗鄰化工路北側人行道,目測其長度約有60米、寬約50米,高出地面2米。房子留置的9個拱形窗口,猶如窯洞。沿拱形窗口下行入洞,修建有60度左右的斜坡,斜坡處還設置了成人腳大小的“樓梯”。
進入洞內,觀察其屋頂高約6米,地面、屋頂、墻體均用水泥修葺而成。洞內分割出的多個套間,呈現出獨立房間、聯體形式。不美觀的是,地面有許多污物。
“我家就在附近,生活了幾十年,才發現這些屋子。”報料者王先生說,這些房屋歸屬白莊村管轄,在此之前,“怪屋”前面修建了沿街店鋪,幾個月前,白莊村進行城中村改造拆遷時,將臨街店鋪拆除后,這些房子便露了出來。
說法
有人說是囤糧食的,有人說是囤水的
這些“怪屋”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在現場,記者電話咨詢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汪松枝,他根據記者的轉述判斷,估計這些房子修建于上世紀60年代,其用途極有可能是囤積糧食。“那個時期,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喊得響亮。”
詢問附近多個居民后,記者發現關于它的身世有多個版本。一位搞建筑的男子稱,無論從構造還是布局來看,都像過去木器場炕木料的廠房。來自杞縣的68歲的農民工張先生稱,這些房子應當是“藏兵洞”。
采訪中,記者輾轉與白莊村一位白姓村民取得聯系,據其介紹,聽老輩人介紹,這些“怪屋”是“水窖”,它們修建于上世紀大煉鋼鐵時期。那時,白莊村附近有煉鋼廠、化肥廠,為了確保生產的需要,就修建了大窖儲備水源。水窖建成,“大躍進”的熱勁逐漸消退,水窖就擱置荒廢,一天也沒有使用。
白先生說,這處曾經讓人遺忘的“怪屋”,給當年與他年紀相仿的小伙伴們,帶去童年的樂趣,“烤紅薯、捉迷藏,夏天納涼”。(記者 郭致遠 文 閆化莊 圖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