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訊 截至7月21日,周口市已完成平(遷)墳近10萬座,實現30萬畝耕地無墳頭,直接復耕耕地600多畝。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實現了移風易俗“零震動”,和諧破解了移風易俗“平墳復耕”難題。
據統計,周口全市基本農田中現有墳頭350多萬個,占耕地近5萬畝。而且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墳頭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死人和活人爭地現象日益嚴重。
商水縣練集鎮朱集村農民梁安生說:“墳埋在人家地里,人家百般阻撓,糾紛不斷;埋在自家地里,占地不說,機械收種也很不方便。想起來都頭疼。”
順應群眾呼聲,今年3月,周口市以商水縣為試點,開展了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工作。商水縣民政局局長李多義介紹,目前,全縣亡故人員火化率達100%,平墳22421座,試點區域6萬畝耕地內無墳頭。
在此基礎上,周口經濟開發區和項城、鄲城等縣也相繼開展了這項工作。
周口的做法既“簡單”又“復雜”。
“‘簡單’是在‘出發點’上,就是一切為群眾利益和長遠發展考慮。‘復雜’是在‘操作方法’上:講清一個理、算透一筆賬、帶好一個頭、增加一項補貼、改革一種風俗,一個都不能少。”周口市民政局局長孟慶武說。
——一個道理需要講清楚。周口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市耕地1250萬畝,舊墳占去5萬多畝。全市人口1238萬,按每年自然減員8萬人,新墳不斷,長此以往,死人跟活人爭地,糧產難保,且田間墳頭不利于大型機械耕作。
——要算的賬目得“加”“減”兩頭說。“加法”,周口良田夏秋兩季種一畝土地就意味著增收超過1噸糧食、增加千元收入;“減法”,殯葬省去棺木、請吃飯各項費用,算下來能省七八千元。
——領導干部帶頭。在商水縣開展平墳復耕的28個行政村里,黨支部書記都是平墳復耕頭一戶。城關鄉大劉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郭巋,平遷自家三代11個墳頭時,全村來了400多名圍觀的村民。事后全村村民二話不說,3天內平遷了各家墳頭。
——增加補貼惠及于民。從2012年1月1日起,周口居民火化費、遺體接送等殯葬服務費用每人600元,全部由財政支付,并免費提供骨灰存放。
——移風易俗。目前周口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1732座,形成縣鄉村三級服務網,有保障性倡導“厚養薄葬”風俗。
商水縣東城辦事處王道平村支書王來才說:“政府提倡移風易俗,省了地,省了錢,并且補助喪葬費,還有‘紅白理事會’幫助,辦喪事基本不花多少錢,政府給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
據了解,自實施“平墳復耕”以來,周口市未出現一起對抗或暴力事件,未出現上訪和不穩定事件。(河南日報記者 張靖 李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