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發生車禍的現場
“罪魁禍首”感冒藥
昨日,鄭州的張先生吃完感冒藥后開車上班,結果就把人撞了!
核心提示
昨日午后,鄭州的張先生吃了感冒藥后開車上班,結果藥勁兒發作直犯困,在鄭州市福壽街與興隆街交叉口撞上一輛電動車。
感冒藥中大多含有撲爾敏或苯海拉明等成分,服用者易出現困倦、嗜睡等現象,駕車時易出事故。昨日,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一些公交車司機、出租車司機等專業駕駛員外,普通市民很少有人意識到“藥駕”的危害。
吃完感冒藥 暈暈乎乎撞了
昨日下午2時30分,鄭州市福壽街與興隆街交叉口,一輛牌號為豫ALD099的銀色尼桑轎車,將一輛由北往南行駛的電動車撞倒在地。接到報警后,鄭州交巡警三大隊民警趕到現場,經現場勘查認定尼桑轎車車主張先生屬全責。
“當時只感覺頭腦昏昏沉沉,眼前一黑,車子就撞到了電動車上。”張先生告訴記者,中午出門前他吃了兩片感冒藥,結果路上開始發困,他咬著牙堅持了一段時間,最后還是出事了,好在當時的車速不快,被撞的電動車車主只是受了輕微的擦傷。
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不得駕駛機動車。但很多司機認為吃藥開車出不了多嚴重的后果,其實這是對自己生命安全的忽視。
“藥駕”是什么? 很多私家車主不知道
昨日上午,記者在鄭州經三路隨機采訪了10余名私家車車主,提起“藥駕”,多數私家車車主都稱沒聽說過。聽了記者對“藥駕”的解釋,車主劉先生說,記得有時候吃了感冒藥,開車時腦袋跟僵了似的。“我便開著窗,吹吹冷空氣,就精神了許多。”
相比酒駕,車主們對“藥駕”的態度大多不以為然。有車主表示:“酒駕容易出事,吃個感冒藥犯困應該沒啥事。”還有車主認為“藥駕”事故率低,沒有必要杜絕“藥駕”。不過,記者查閱了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藥的說明書,發現有些藥的注意事項上提到了駕駛安全。如“白加黑”的說明書上寫著:“夜用片用藥期間不宜駕車或高空作業、操縱機器。”“新康泰克”的說明書上也有類似的提示。
記者還咨詢了不少出租車司機,吃了感冒藥還會不會繼續開車。一名出租車司機表示,一般頭疼腦熱他們都不會請假,“有句話特別適合出租車司機,叫輕傷不下火線”。但也有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吃了感冒藥后會停車休息,不會拿生命開玩笑。
相比私家車,鄭州市多數公交車駕駛員對“藥駕”早有認識。一些公交公司規定,如果生病了,狀態不佳,是不允許上車的。如果吃了含有鎮定、安神成分的感冒、降壓藥不能上路。
立法有空白 “藥駕”沒法查
“目前交警部門還不能對服藥后駕駛的司機進行檢測,也不能處罰,只能是教育勸告。”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排除一些事故是因為駕駛員不當服用藥物引起的,但由于目前交通法規中沒有相應的規定,也沒有檢測方法和標準,如果不是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無法進行判斷和處罰。
但藥物的副作用給駕車帶來的潛在危險已引起交警部門的注意,他們多次在宣傳活動中提醒駕駛員注意防范“藥駕”帶來的危險。
醫生提醒
吃藥最好不開車
昨日,記者咨詢鄭州市人民醫院神經科醫師臧文舉了解到,容易讓患者“被藥駕”的常用藥是感冒藥、抗過敏藥、止咳藥、鎮靜催眠抗焦慮藥等,“這些藥物中含有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成分,藥物生效以后,會出現困倦、瞌睡等現象,導致司機駕駛機能受到影響。在這些藥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感冒藥” 。
他說,這些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會造成人的動作協調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測距能力減弱等情況,從而影響剎車、掛擋、轉方向盤等判斷,“由于人和人的個體差異,有些駕駛員還會對其他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所以在生病服藥期間最好不要駕車,必須駕車時一定要仔細閱讀所服藥品的說明書,凡說明書中規定服藥期間禁止駕車的一定要嚴格遵守。”
相關鏈接
吃了這些藥 最好不開車
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7大類藥物包括:對神經系統有影響的催眠藥物、有惡心嘔吐反應或變態反應的藥物、止痛類藥物、興奮劑、治療癲癇的藥物,以及抗高血壓藥物和降血糖藥物等。
在抗感冒藥物中應用最多的是起效較快的撲爾敏,含抗組胺藥,其主要不良反應有嗜睡、困倦、視力模糊、頭痛等,會影響駕駛。含抗組胺藥還有感冒清膠囊、感冒清片、鼻炎康片、維C銀翹片、速效感冒膠囊等。
要說最危險的當數鎮咳、鎮痛藥,如“咳必清”、 “咳快好”等,有致疲勞嗜睡作用,可能影響到思維與操作的敏捷性。
還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廣泛抑制作用的藥物,如安定、氯硝安定、佳靜安定等苯二氮藥物。苯巴比妥偶爾用于頑固性失眠,但醒后往往有疲倦和嗜睡等后遺效應,停藥后短時間內也不宜駕車。
在影響駕車安全的藥物中還有降壓和降糖藥,如心得安、利血平、硝苯地平等,有可能引起嗜睡、頭痛、眩暈和低血壓反應等,不利于駕駛安全。(記者 李紅汛 實習生 高鴻鵬 通訊員 沈豪杰 文 記者 許俊文 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