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于文藝工作者而言,“人品”與“藝品”是永恒的話題,“德藝雙馨”是不變的追求。永春同志的這篇《“德藝雙馨”淺議》,以宏博真摯的文化情懷、縝密嚴謹的邏輯思辨和生動貼切的經典事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德”與“藝”的辯證關系,強調了文藝工作者追求“德藝雙馨”的時代責任。該文不僅對于文藝工作者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有重要的啟示價值,而且對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名家名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追求德藝雙馨。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九次、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德藝雙馨,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弘揚文明道德風尚的歷史責任。這些要求,揭示了德與藝兩位一體、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藝術理想、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人生價值指明了方向。
文藝工作者素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承擔著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光榮使命。正人必先正己。要做到這一點,文藝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崇高靈魂,始終追求德藝雙馨。德,就是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精神、價值取向、社會信譽,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文藝工作者立身處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藝,就是藝術才華、藝術能力、藝術思想、藝術風格、藝術境界等,是藝術造詣的集中展現,是文藝工作者成就事業之基、藝術魅力之源。德與藝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德是藝的靈魂,決定著藝的發展方向;藝為德提供支撐,是德發揮作用的基礎。所以,立藝先要立德,人品決定藝品。古人講“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藝術實踐中,有德而少藝,對群眾不能形成強烈的藝術感召力和影響力,德就難以彰顯;有藝而缺德,在群眾中沒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藝就難以真正被社會認可甚至還會成為反面典型;唯有德藝雙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藝品相得益彰、行之久遠,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歡迎和喜愛。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古往今來,凡是那些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無不以美的內涵和形式激濁揚清、陶冶情操;凡是那些受人尊敬、廣為贊譽的名家大師,無不以精湛的藝術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為人師表、昭示后人。僅從近現代的文壇和藝術界來看,這樣的例子就比比皆是。魯迅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匕首和投槍一樣的筆鋒鑄造了“民族魂”;梅蘭芳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毅然蓄須明志、息影舞臺,表現出一代藝術大師的錚錚鐵骨;抗美援朝期間,常香玉帶領劇社走遍大半個中國,通過義演為前方將士捐獻了一架戰斗機,展示出高尚的愛國情懷;吳冠中一生不尚奢華、生活儉樸,卻把精心挑選的幾百幅畫作以及多次作品拍賣所得,全部無償捐贈……這些崇德尚藝的名家大師,以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高超的藝術造詣,詮釋了德藝雙馨的豐富內涵,樹立了德藝雙馨的光輝典范。他們的藝術歷程和社會影響充分說明,德藝雙馨是文藝家自己用人格品德、藝術實踐鋪就的人生軌跡,是歷史和人民的客觀評價,是文藝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軍的新號角,我國文化建設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百花盛開的文藝春天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益顯現的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既為不斷涌現精品力作提供了豐厚的實踐沃土,也為多出優秀人才特別是名家大師創造了良好環境。一切具有崇高精神力量又富有高超藝術才華的文藝工作者,都可以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豐富多彩的藝術創造,在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中成就自己的藝術輝煌。在這樣空前廣闊的藝術舞臺上,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自覺把德藝雙馨作為畢生追求的奮斗目標。只有堅持把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作為不懈追求,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心無旁騖、潛心創作,才能打造出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藝術成就才會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贏得廣泛社會贊譽。只有堅持把思想道德修養作為立身和創作之本,在不斷提高作品藝術水平的同時,始終如一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品格,才會形成人品與藝品共進、人格和藝術魅力俱佳的德藝雙馨,才能產生真正的傳世佳作和名家大師。
國運昌,文運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時代呼喚更多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呼喚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鴻篇巨制,讓我們一起為之努力。
(原載2011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