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動員部署,制訂活動方案,召開交流座談會,組織督查調研。今年以來,一個個得力舉措,扎實地推進著我省文藝界“走轉改”活動的有序進行。我省廣大文藝家,對該活動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活動開展范圍進一步擴大,活動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只要群眾喜歡,俺再苦再累也心甘!”
西華縣艾崗鄉半截樓村張大娘的眼淚,讓周口市豫劇團團長肖秀蓮記憶深刻。
今年5月,“周末一元劇場”到該村進行下基層演出。演出結束后,眾多村民圍著演出車久久不肯離去。面對老鄉期盼的眼神,演員們又加演了30分鐘。張大娘流著眼淚來到后臺,拉起肖秀蓮的手說:“閨女,恁演得太好了,恁累了吧,走,上家喝口水!”肖秀蓮說:“只要群眾喜歡,俺再苦再累也心甘!”
這樣的事例很多。
去年以來,三門峽市組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059場次,群眾自發組織的紅歌比賽、文藝演出、戲曲晚會等13000場次;在鶴壁市,文化輕騎隊僅今年上半年就組織下鄉演出40余場,參加演出人員500余人次;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主動承擔了數百場“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足跡遍及全省數百個鄉鎮;省文聯組織知名畫家志愿者到民權王公莊畫虎村、平樂牡丹村等地指導農民創作……
參加“走轉改”活動的文藝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臉和掌聲;唱到哪里,哪里就有數不清的粉絲和觀眾。正是基層群眾渴盼的眼神和喜悅的笑臉,讓廣大藝術家更加深刻地感到了基層群眾對文化的渴望,堅定了深入“走轉改”的決心。
“接地氣”是“真經”
由我省首家省級民營劇團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拍攝的戲曲電影《鍘刀下的紅梅》,5月29日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這個19年前名不見經傳的劇團,累計為基層群眾演出7000余場,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該團團長王紅麗深有體會地說:“盡管農村演出戲價不如城市高,但廣大農民喜歡看戲,劇團生存的根本也正在這里,所以,下基層對于我們來說,既是責任,也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p>
談到“走轉改”的體會,我省許多文藝家深有感觸地說,人民群眾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到基層去,才能創作出“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的文藝精品,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經”。
“三個結合”確保文藝“走轉改”鏗鏘前行
5月11日~17日,“中原行”——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大型采風活動在河南舉行,200位畫家到我省基層一線進行采風創作。這次活動,正是我省文藝界在“走轉改”活動中形成的“三個結合”理念之一,即“走轉改”活動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理念的一次集中體現。
對此,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有很深的理解。他說,在全國上下倡導講誠信的時候,我們創作了《程嬰救孤》;在講和諧、講孝道的時候,我們創作了《清風亭上》;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職業操守的時候,我們創作了《蘇武牧羊》。
“走轉改”活動與作家、藝術家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當前文藝“三俗之風”、創作貴族化傾向及功利化取向,我省以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為契機,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各行各業,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生動反映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擔負起引領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使命。同時,一個讓作家、藝術家無后顧之憂的機制也建立起來,讓廣大作家、藝術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
“走轉改”活動與基層群眾的實際需要相結合。我省文藝界在“走轉改”中,傾聽民聲,廣開言路,真心付出,贏得民心,讓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充分迸發出來,從而實現文化育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的目的。③10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