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本報一版和今年的一版顯示我省考生人數變化。
網友直呼:河南考生“傷不起”
記者調查發現:現實沒那么悲催,錄取率也在上升
閱讀提示
2002年,河南4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是高校擴招之后新高;201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80.5萬,總人數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河南考生真的如此“傷不起”?高校是否可以因此而竊喜?昨日,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一個故事引發的熱議……
昨日,本報在A10版刊發的《十年后“勵志姐”再現江湖》的稿件引發眾多讀者熱議。與此同時,稿件中刊登的本報10年前的那個頭版標題也無意間成為大家熱議的中心:10年前,河南40萬考生趕考;10年后的今天,我省高考人數雖然經過連續4年下降,依然有超過80.5萬考生趕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10年來,河南高考人數翻了一番。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微博上,本報的這組報道和照片被眾多網友轉發、評論。“河南考生你傷不起啊!每個孩紙(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有木有(有沒有)?十年人數翻了一番有木有?考生數量年年全國第一有木有?夢里挑燈看書有木有?考分比有些省份高一百多分有木有?高考完了木學上,有木有?有木有?……”“外太空滴信使”的“咆哮”引發了大家的共鳴。有人甚至哀嘆,“為何沒有生在10年前”。
調查
考生增多,但錄取率也在不斷攀升
中原工學院招生處處長苗振青認為,乍一看,河南考生確實很“悲催”:考生規模十年增長了一倍多,總數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但若細細比對,就會發現現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殘酷”,考生錄取比率事實上呈上升趨勢:2002年,河南雖只有40萬考生,但普通高校招生規模也僅有16萬人,當年河南整體錄取率僅為40%,本科錄取率僅為15%;
2011年,河南高考報名總人數85.5萬人,當年77.82%的考生能上大學,全省有近33.34%的考生有望上本科;
等到了2012年,河南共有80.5萬名考生,比2002年多了40.5萬余人,但是2012年,我省普招計劃共69.3萬人,再創新高;換算之后,2012年,我省高考考生整體錄取率為86%,普通統考錄取率是84%,37%的考生能讀本科。這些數據,明顯比10年前提高不少。
“以南開大學為例,記得10年前,我校在河南省每年的錄取人數在70名左右,2011年在豫實際招生人數為152名,今年招生計劃比去年多了10個名額,達到117名,這是歷年南開投入計劃最高的一年。其他985和211的高校我知道大都增加了在河南的招生計劃。”南開大學河南招生咨詢組負責人宗茂坤說。
解讀
改變的是數字不變的是競爭
苗振青提出,10年來,河南省招生計劃不斷增加,高考錄取率不斷提高,無疑為更多考生帶來了就讀高校的機會。尤其對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來說,考入本科院校乃至被優質專業錄取的機會大大增加。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考生可以懈怠。“招生人數和招生計劃可以改變,競爭是永遠存在的。這個競爭主要來自于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優質教育資源不僅指全國高校中的名校,也是全國發達地區的高校,也可以理解為是一所高校在長期辦學歷史過程中,所積淀形成的傳統強勢專業。所以,對個體考生來說,糾結于大環境的小幅改變,并沒有太大意義。”苗振青說。
反思
生源人數“浮浮沉沉”,全國都這樣
在提醒考生要“淡定”的同時,苗振青也提醒高校,需要注意全國性生源萎縮帶來的潛在影響。
數據顯示,2008年,我省高考報名人數為98.8萬,創歷史紀錄。此后,報名人數連年下降:2009年為95.9萬人;2010年為95.2萬人;2011年為85.5433萬人;今年為80.5807萬。也就是說,河南的考生數量,正在經歷一個從低到高、再由最高點逐漸回落的曲線趨勢。
全國范圍也在經歷同樣的改變:2008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050萬人,此后就開始逐年減少,1020萬、946萬、933萬到今年的915萬,遞減趨勢明顯。并且,根據中國教育在線日前發布的《2012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高考規模持續縮小大趨勢未改,也就是說,全國高考總人數將持續下降。
[有人預測]
部分高校將面臨關門危機
“河南考生人數逐年遞減,而招生計劃和高考錄取率逐年提高,這將會加大高校之間的生源競爭。”苗振青表示。
山東省也是一個高考大省。但是記者找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山東省專科分數線連年下降,2002年專科二批分數線為350分,2010年文理科都只需要190分;到了2011年,這個分數線再次下調至180分。此外,山東省二本一志愿缺額近2萬個,近千所院校生源不滿,幾十所院校遭遇零投檔,最后高職出現了4.2萬的生源缺口。
據介紹,去年高考結束后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省市都存在沒有完成錄取計劃的現象。
于是,有人大膽預測:未來10年,我國部分高校將面臨破產關門的危機。
[專家]
已有少數高校
因生源不足關門
果真如此?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給出了明確答案:這不是危言聳聽。
“已經有學校因為找不到學生關門了,但是沒有引起大家重視。”熊丙奇介紹,全國2600多所高校,不少高校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生源減少的壓力。即便是那幾所國內頂尖高校,也面臨著最優秀學生被國外名校分流的壓力。對于那些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來說,形勢則更為嚴峻,不少已經開始出現招不夠學生的尷尬局面。
對于生源減少的原因,熊丙奇分析,一方面是學生人數的減少——有專家測算,2010年~2020年是中國學齡人口加速下降的時期,其間,學齡人口總規模的年均降幅將達到860萬人,平均每年將保持3.23%的下降速度。
此外,還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這幾年國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接近30萬人,其中不少是高中畢業生。有數據表明,2012年,這一群體將超43萬人。其二,由于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部分學生認為現在上大學回報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職高專院校教育質量也不高,所以就選擇放棄參加高考。其三,還有一些考生,即便被一些高校錄取,但最后選擇了放棄報到。這就是熊丙奇總結的高考中的“三放棄”現象:放棄報名或考試、放棄志愿填報、放棄報到。
[建言]
教育主管部門
應下放辦學自主權
“高校唯有找準學校的辦學定位,以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己任,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占得先機。怎樣將學校辦出特色,改變當下的‘千校一面’的現狀,恐怕是各高校所要思考的問題。”苗振青說。
“生源不足的高校如果不及時改革,就只能等死。”熊丙奇則話鋒犀利。
事實上,一些高校已經著手改革,但效果并不明顯。據了解,去年8月,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宣布,在全國率先實行注冊入學,省內專二批次的26所高職院校不設統一省控線,由校方自行設定錄取要求,一檔多投,學生、學校實行雙向選擇。但最終,仍有大批高職高專院校無法按計劃完成當年的招生。有人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的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及質量很難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很多學生選擇復讀或是直接去打工。
“溫總理說過,‘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只有有了辦學自主權,大學才能真正將改革落到實處,應對生源萎縮的難題。但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高校連專業設置都要經過教育部審批,他們怎么可能辦出特色?”熊丙奇表示,當下,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限制太多,改革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放權”。(記者吳戰朝王燦實習生袁慧張叢博文記者白周峰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