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城鎮在崗職工薪酬出爐 同一行業私營和非私營差別很大
都是干金融的 收入咋就差幾倍呢
私營單位從業人員的收入遠低于非私營單位;農林牧漁行業從業人員的薪酬遠低于金融業從業人員的薪酬,這種狀況仍然在持續。5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42452元,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4556元,分別比前一年增長14.3%和18.3%。在非私營單位中,金融業和信息產業等行業的薪酬水平依舊是行業翹楚。
看行業 金融與IT人士最掙錢
數據顯示,無論是非私營單位還是私營單位,最高工資行業和最低工資行業都非常一致,金融業、信息產業和地質勘探等行業的工資水平均為行業翹楚,而農林牧漁、住宿餐飲和社會組織等行業的工資水平較低。與2010年相比,高工資、低工資行業基本沒有變化。
從具體行業來看,以非私營單位為例,薪資水平排名第一的是金融業,去年其在崗職工薪酬平均為91364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5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在崗職工的平均薪酬則達到7061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6倍。去年人均工資最低的則是農林牧漁業,其在崗職工的平均薪酬為2039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8%。 從具體比例看,2011年,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行業(金融業)與最低行業(農林牧漁業)的薪酬之比為4.48∶1,比2010年的4.66∶1略有下降。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的薪酬之比,由2010年的3.50∶1,下降到3.03∶1。
【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工資的行業差距較大是近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國整個工資行政機制和初次分配體系這些年沒得到根本性改變,企業中的勞資關系,企業利潤的行政格局,稅收模式等仍不合理。 劉元春表示,事實上,這個工資收入并不能反映總體情況。對一些高收入行業而言,工資收入只是其收入的小部分,其收入還體現在福利和一些資產性收入上。一些企業高管通過分紅和股權收益等的收入,往往數額巨大。為此,真實情況的收入差距,肯定比現有的數據更大。 對此,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分析稱,當前我國正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任務艱巨而繁重。還需要積極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進一步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資性收入。
看“公私” 同一行業收入相差數倍
近年來,我國屢次提出對民營經濟進行扶持,就工資水平來看,私營單位的工資與非私營單位的工資差距依然較大。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452元,而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僅為24556元,后者還不到前者的60%。
就同行業的工資水平來看,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的差距更大,非私營單位的職工平均工資遠高于私營單位。 以金融業為例,去年非私營單位中,金融業年均工資為91364元;而私營單位中,金融業年均工資僅為28664元;其他行業基本也是如此,如教育行業,非私營單位的年均工資為43907元,私營單位的只有23636元。
【解讀】 緣何私營企業與非私營企業收入差距如此巨大?劉元春表示,非私營企業以大公司居多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居多,且具有較為成熟的勞資關系;而私營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且勞資關系相對惡劣,老板比較強勢,員工收入自然就低一些。
看增速
最高增30% 最低降6%
除少數行業外,2011年無論是私營還是非私營單位,工資均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從增幅上看,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與2010年的37147元相比,增加了5305元,同比名義增長14.3%,扣除物價因素后實際增長8.5%。工資增幅最高的為批發和零售業,達20.2%,最低的是IT行業,僅為6%。 同時,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與2010年的20759元相比,增加了3797元,同比名義增長18.3%,扣除物價因素后實際增長12.3%。增幅最高的是公共管理行業,為31.9%,最低的是金融業,出現負增長,增幅為-6.1%。
【解讀】 除個別行業外,2011年的工資實現快速增長。對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表示,這得益于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國家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為工資增長提供了基礎。去年GDP增速9.2%,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4.8%;其次,全國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2%。最后,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助推了職工工資上漲。 一些企業為了積極應對日益加劇的競爭,有效解決“招工難”現象,或者為了搶占科技人才、技術工人的優勢,都采取了提高工資、改善福利待遇這一有效的手段。 馮乃林表示,具體到個人,對工資增長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統計的數據與相關收入數據、行政記錄是匹配的。數據顯示,去年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與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增長、居民儲蓄增長、個人所得稅增長是匹配的。 新京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