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處的“長霞希望小學”,也正是這3名老師,用他們的堅守,實現(xiàn)著孩子上學的渴望。
——探訪“長霞希望小學”現(xiàn)狀
□記者 楊勇 實習生 呂昊威/文圖
留下的都是困難戶的孩子
初冬的登封天氣有點寒冷。11月9日上午9時,記者從登封市區(qū)出發(fā),汽車在山道上顛簸盤旋一個多小時后到達崔疙瘩村。
走到村西頭,退了色的“長霞希望小學”6個大字映入記者眼簾。校園面積不大,占地1畝多,4間教室;學校人也不多,3個老師,40個學生。46歲的程愛民是校長,教一年級語文,56歲的孫占奎教一年級數(shù)學,48歲的女教師劉得龍教學前班。
記者看到,4間教室門窗破舊,窗戶玻璃爛了不少,教室講臺水泥地面破損不堪,坑坑洼洼,破舊的木課桌和木凳子殘損嚴重,校園里唯一的體育活動器材只有一個水泥板制作的簡易乒乓球臺。
孫占奎介紹說,“長霞希望小學”建于2003年7月。時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的任長霞生前在一次查案途中看到孩子們在破爛不堪的教室里上課,便決定為崔疙瘩村捐建一所新學校。為了紀念英模任長霞,崔疙瘩小學改名為“長霞希望小學”,并在校園立了一座寫有“任長霞同志精神永垂”字樣的紀念碑。
“‘長霞希望小學’剛建成時,老師有5人,有學前班和一年級至三年級,共4個班近百名學生。由于條件艱苦,有兩名老師先后選擇離開,現(xiàn)在僅剩下我們3人在堅守著!”孫占奎說。
“現(xiàn)在我們面臨最大的困境不是缺老師,而是急需改善校舍,4間教室的墻體出現(xiàn)了裂縫,房頂多處滲水,逢雨就漏。”孫占奎憂慮地說,“教室成了危房,老師和孩子們?nèi)钡氖前踩!?/p>
孫占奎稱,因?qū)W校辦公經(jīng)費緊缺,教室沒有安裝電風扇,夏天天熱讓孩子們跑到校園里的大樹下乘涼;冬天教室也沒有取暖設施,老師和孩子們在寒風凜冽的教室里凍得瑟瑟發(fā)抖。
“現(xiàn)在村里條件稍微好點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條件好的小學或鎮(zhèn)里去讀書,留下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困難戶的孩子,以至于學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孫占奎直言。
三名教師以校為家
校長程愛民家住潁陽鎮(zhèn)北街,距離學校5公里多;孫占奎家住潁陽鎮(zhèn)陳溝村,距離學校3公里。程愛民和孫占奎兩人每天騎摩托車來學校,因為山路崎嶇,他倆每天早上基本上都是6點半從家出發(fā)。
校園西面有兩間瓦房,一間是雜貨間,一間是伙房。說是伙房,其實只有一個櫥柜,一個煤球灶。櫥柜里面只有3個瓷碗,3雙筷子,一塑料瓶鹽。“一年四季我們不燒煤,只燒柴火。”孫占奎笑著說,“俺三個誰有空誰做飯,粗茶淡飯不講究,做熟能吃就中。”
身為校長,程愛民既當老師又當保安,3個人一個辦公室,3張舊辦公桌,3把舊椅子,還有一張舊床。程愛民晚上就住在辦公室。“算是寢辦合一吧。”程愛民笑著說。
記者步量了一下,辦公室有13平方米多一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