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28日召開的政務微博培訓班暨動員會透露,2月底前洛陽市首批55家單位必須開通運行政務微博,而且不能隨意限制、刪除網友評論(大河報2月29日報道)。
無獨有偶。重慶日報報道,近日召開的重慶市對外宣傳工作會提出,今年將大力建設“重慶微政務”微博群,推動38個區縣和涉及民生的市級部門半年內全部開通政務微博,并要求各部門宣傳、各區縣外宣辦等負責人要當好“微博長”。
政府部門開通政務微博的“井噴”現象,已經持續了很久,而在河南省像洛陽這樣大范圍開通政務微博,還是第一家。微博在社會輿論中作用越來越重要,據統計,過去一年微博爆料首發的新聞事件約占四分之一,面對這樣一個新興的輿論場,政府機構不應該缺席。微博漸漸成了政務“必修課”,各地重視微博新媒體的作用和影響力,強力推進政務微博群建設,利用微博這一新興平臺,加強政務公開,促進黨政機關與網民間的良性互動,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另一方面,面對政務微博熱,人們也提出了諸多疑問,比如,如何避免使政務微博成為擺設?微博問政,是否能真正像公眾期望的那樣,于140多字的微言中答民惑、解民困,甚至促進政府轉型?這些,都對政府部門提出了考驗。
這方面是有現實的例子的。去年11月17日,由北京市新聞辦發起、21個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微博發布群在知名網站正式上線。而10天之后的11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方微博“上海發布”微博平臺在多家網站上線。然而,僅僅一個星期后,“上海發布”網上粉絲就達35萬,“北京發布”粉絲僅7萬多。相比“上海發布”,其他更多的政務微博,均存在發言甚少更無互動的情況,遭到“形式化”的指責。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用好微博,使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開通政務微博并不意味著在微博上作“官樣文章”。開微博也是讓官員學會做群眾工作的一個方式,首先要提升面對公眾的能力。既然政府以及官員要開通政務微博,那就應該要發揮好政務微博的作用,不應該讓政務微博成為擺設,成為趕時髦,成為某些官員作秀的工具。要善用“網言網語”,用網民喜歡聽的話發聲,做到和網友平等交流,不打官腔,少說“官話”。另一方面,政務微博承擔著公開信息、提供服務、接受群眾監督等種種責任,“微言”固然可以說得好聽一點、華麗一點,但更需要“微言大義”——對群眾的合理訴求和期待要做出快速反應,對暫時做不到或不能做的事,要坦誠、懇切地說明原因,對自己的不足要勇于接受監督與批評。
用好政務微博,需要具備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堅持自己立場、同時感染別人的能力。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目前網民數量超過4.85億,在各網站注冊的微博賬號則達到約8億個,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約為2億條。微博在深度影響社會輿論格局的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這個新興輿論場自身的復雜。非理性的聲音在網上存在是很正常的,這就更加需要善于理性思考的人以思辨的方式去探討,以更堅強的信心、決心發出權威的聲音。真理越辯越明,只要政務微博放下身段,堅持真誠溝通、實話實說,政務微博的粉絲就會越來越多,并可以帶動更多人在微博上講真話、負責任的話、理性的話,黨和政府將成為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
用好政務微博要對批評、質疑甚至挑釁具有包容和承受能力。政務微博必須正確對待網民的評論甚至是批評,不能隨意限制、刪除網友的評論。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開通政務微博產生這樣那樣的顧慮,害怕自己的言論可能招致網友“拍磚”。有的則沿用傳統的“宣傳思維”,互動性不足,對網民訴求敷衍塞責,或者干脆直接關閉評論和私信功能;言辭不當,出現“雷語”、“悍語”和“官話套話” 。其實,政務微博的作用,不只在提供信息和服務,更在促進交流、達成共識。不管是從民眾角度還是管理者角度看,都希望我們的社會走向美好和進步,對現實中諸多弊端,遮掩、逃避、責罵都非解決之道。從管理者角度而言,接受質疑、批評是職責所在,對指責當存理解、包容之心。做到了這些,表達才有聽眾,批評才有意義,“微”力量才能凝聚共識,影響社會。
要使政務微博取得滿意的傳播效果,根本上還取決于政府實際工作的好壞。政務微博在一定意義上只是一個信息傳播系統,只有做到網上網下有效地互動協調,政務微博才能更多贏得公眾信任,其所傳播的信息也才能更多為公眾接受。微博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在于政府部門實現觀念的轉變,通過微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妥善回應網上熱點,努力引導好社會輿論,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微博,才能“微”得樂乎,“博”得網民喝彩。
在微博推動下,發生變化的將不只是公眾打開電腦之后看到的內容,還將是政府為公眾服務模式的巨大改變,以及政府執政理念、觀念的轉變。對于政務微博這個現代網絡工具,要有一個正確定位,善于面對它、認識它、運用它,并且有勇氣以現實中的實際行動、以不斷加快的諸多領域的改革,回應網民的期待,政務微博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