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力緩解“停車難”,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宋春迎建議,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建地下生態停車場。而省政協委員白威涼認為,可以給向社會開放停車位的單位、社區發補貼,提高其積極性。□東方今報記者 趙媛/文 邱琦/圖
◎采訪時間:2012年1月7日下午
◎采訪地點:省政協經濟組、教育組討論會場 ◎采訪嘉賓: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宋春迎 省政協委員、河南教育學院黨委書記 白威涼
○給開放停車位單位、社區發補貼
東方今報記者:鄭州從去年要求機關、單位率先對外開放停車位。但不少單位、社區對此事不太“感冒”。您覺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白威涼:這需要有個過程,也需要相應的管理辦法。現在很多單位、社區連自己的車都停不下,更不用談對外開放了。而且單位和社區停車是由專人負責看管的,這就有成本。讓外面的車免費停進來,那看車的人工費用誰來出?如果刮了蹭了誰負責?這些問題都不好解決,所以可能一些單位、社區積極性不太高。 東方今報記者:那怎么能讓單位和社區更有積極性? 白威涼:鄭州市規定,實施開放的單位、社區可向市停管中心提出申請,按公共停車場進行收費,相關費用用于自有停車場的管理維護。 在收費之外,政府能否給開放停車位的單位或社區提供一些補貼?補貼數量可以根據吸納社會停車的量來定,多停多得,這樣能起到鼓勵作用。
○讓有限的停車位“活”起來
東方今報記者:現在不少公共停車場固定收費,很多車一停就是一天,著急停車的卻找不到車位。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白威涼:可以把公共場所停車位進行規劃管理,市中心車流量大、車位緊張的公共停車位可以調控停車費用、限制停車時間。高峰時段收得貴一些,非高峰時段便宜些。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停車位。車位只有“流動”起來才有效率,讓原本有限、固定的停車位“活”起來,才能有效緩解停車難。 東方今報記者:怎么解決公共停車場“吃不飽”的問題? 白威涼:不少路邊收費低于公共停車場收費標準,車主停到公共停車場嫌麻煩,造成停車資源利用率很低。這也可用價格杠桿進行調節,讓公共停車場費用低于路邊停車費用,吸引大家到那里停車。
○“上天入地”解決停車難
東方今報記者:怎么能在有限空間“擠出”更多停車位?
宋春迎:除了地面停車,發展停車位還得“上天入地”。“上天”,比如說現在的立體車庫、停車樓等;“入地”,建地下停車場。建停車場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政府要盡快完善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停車場。 現在,有不少綠地或小公園,這類用地地下還沒開發的可以充分利用,能緩解一些路段的停車難問題。 東方今報記者:和地面比起來,地下停車場要有通風、采光設施,有沒有更環保的辦法? 宋春迎:現在的地下停車場一般比較陰暗、沉悶,空氣也不太好,有些地方開始推行生態地下停車場。地面是公共綠地和休閑活動場地,地下停車場的設計充分考慮到環保節能,用的是自然透氣設計,不需要抽風機,多處用自然采光,這樣節約了能源,也體現了環保理念。我們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建這樣的生態地下停車場。
○關注“不開車的不方便”
東方今報記者:機動車越來越多,停車位的潛力挖掘有限,怎么解決這個矛盾?
白威涼:我們更得關注“不開車的不方便”。城市應該建立成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快速公交線路要更完善,可以少收費,鼓勵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讓大家感覺“沒有小汽車,出行照樣很方便”。 東方今報記者:城市規劃先行,是不是可以避免出現停車難的問題? 白威涼:城市規劃要有前瞻性,還要體現人性化。一定要充分考慮人的要素,特別是行人的因素。除了機動車系統,還要注重慢行系統,考慮步行、騎自行車的人是否方便。我們應該完善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的配套設施,比如過街天橋、自行車道、自行車停放點等,實現“交通微循環”順暢,讓大家能方便地低碳出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