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手拉手 大步向前走
——來自郟縣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的報道
編者按:當越來越多的農民踏上進城務工之路,留守農村的是眾多的婦女、老人和兒童。省婦聯一份調查顯示,目前我省農村留守婦女約有933.85萬人,她們承擔著生產、生活、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的重擔。郟縣一些農村留守婦女自發組織起互助組,從務農到務工,從創業、教育后代到照顧老人、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記者李旭兵)3月5日上午,在郟縣白廟鄉楊村地頭一個大棚骨架內,5位農村婦女手持鐵锨正在松土,只見她們說說笑笑,不一會兒就松好了一大片土。
“以前就想種煙苗,可一沒有技術,二沒有人手,俺村的宋好妮育苗經驗豐富,我們四個人和她組成互助組,從建大棚育苗到澆水、剪苗都是幾個人一起挨家干。”村民周素霞說,今年上半年,她家兩個大棚就能掙到八九千。
“農忙時有人幫,農閑時有事干。”郟縣婦聯主席史曉天說,目前全縣3.8萬留守婦女中有1萬多人加入了互助組,互助組讓農村留守婦女抱起團來,在務農、務工、參與村務管理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姐妹抱團互助農活務工兩不誤
因為有組織人又多,互助組抱團務工深受用工單位的歡迎。
3月5日下午,在平頂山面積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郟縣寶之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門外等著拉菜的車輛排了一長隊。正在干活的張枝告訴記者,在這里上班的172個婦女都是附近6個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的成員。
堂街鎮、李口鄉、薛店鎮等鄉鎮的留守婦女在互助組的帶領下,到當地的圣光集團打工。互助組與圣光集團達成協議: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其成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由調配工作時間。這種靈活的務工方式,可使留守婦女增加收入的同時,還不耽誤家里、地里的活計。“全廠1800名女工,有超過1100人都是互助組招進來并負責管理,在招工和管理上我們基本是‘零費用’。”圣光集團負責人說。
能人帶頭致富聯合起來闖市場
3月6日,在郟縣縣城邊上的一座住宅改成的三層廠房里,幾十臺現代化的縫紉機正在快速地轉動著,這里加工的帽子不僅有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專用帽,也有直供今年倫敦奧運會的定制帽。
來這里務工的都是附近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介紹過來的農村婦女。這家廠的創辦人趙菊英原來在北京務工五六年,去年12月開辦了這家制帽廠。“來我這里上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用按時上下班。”趙菊英說,廣大姐妹都是留守婦女,“如果家里有事需要照顧,還可以把機器搬回去在家干。”短短幾個月,在她這里上班的婦女中就出了好幾位技術能手,月薪最高的能拿到2000多元。
長橋鎮鄭橋村38名留守婦女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產品遠銷北京、杭州、張家港等城市,加入合作社的留守婦女畝均收入達5000多元,比普通農戶畝均增收1600元。
參與村務管理倡樹文明新風尚
互助組不僅是生產生活的互助組,也是農村倡樹文明的新陣地。姚莊鄉、李口鄉、黃道鎮等鄉鎮的留守婦女互助組定期運用“4+2”工作法對村級事務進行評議,還經常參與縣鄉的宣傳活動。在互助組的帶領下,還成立了巾幗清潔志愿隊、關愛老人志愿隊,誰家子女不在老人身邊,他們定期走訪看望。
郟縣農村婦女互助組的探索得到了省婦聯的肯定,也引起了全國婦聯的關注。不久前,全國婦聯領導專門做出批示,要求總結推廣。截至目前,平頂山全市共建立各類留守婦女互助組3000多個,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2300多期,累計培訓婦女30余萬人,實現4萬人就地務工,并協調金融機構為1356名留守婦女提供了3780萬元的無息貸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