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6日10:37 來源:華西都市報
4月13日,休假回到安康家園的陳一文見到胡園長給他行了個標準的軍禮。
放學回家孩子的手受傷了,“劉玉媽媽”給孩子檢查傷情。
安康家園孩子們的寢室墻壁上寫滿了各種勵志的話。
【開欄語】
穿過時間的藤蔓,我們再相聚。
2018年驚蟄,春和景明,一封邀請函從成都雙流一隅悄然發出,就像風中的蒲公英一樣,迎風飛揚,將“我們長大了,十年之后再相聚”的信號迅速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將再聚首時間定格在了“2018年5月9日”。
這是一位父親的心愿,他期盼著在這個日子與他悉心照料過的672個兒女的一次重逢。
十年前,命運讓他們交匯在這里,一個叫胡源忠的男人在成都雙流與大家一起,親手建立起了這個大家庭——雙流安康家園。而后,這個家園從山東日照安康家園接回四川漢、回、羌、藏、土家等5個民族,共計672名震區孤困兒童。
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從陌生到熟悉,從稚嫩到成熟,從孤獨到快樂;漫漫十年路,對抗著命運的旅程,有你,有我,還有安康爸爸與安康媽媽,是愛匯聚成光線,照亮了最終留下來的672名地震孤困兒童成長的風景。
十年后,時間的藤蔓上已開出了鮮花:當初只有3歲的孩子,現在已經讀初中了;當初的青春少年,通過學習與磨礪,有的當兵,有的創業,有的考上了名校研究生,有的靠雙手勞動養活自己……
請回家,這是父親對游子的呼喚;我要回家,這是游子對父親的回應。
從今天起,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將從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從北京、從上海……從672名孩子的所在地,全程記錄他們回家的旅程,再次見證這672名地震孤困兒童走過的路;在歡笑與淚水中見證他們十年后的這次重聚。
成都雙流,安康家園的一方小院里,花開正盛。世事變遷,對這個為了“5·12”汶川大地震震區孤困兒童而誕生的家園而言,時間的力量,舉重若輕。
曾經,這里聚集672個震區的孩子,入園時,他們最大的19歲,最小的僅4歲。地震前,他們有的是小鎮富裕人家的孩子,有的是光腳奔跑在田埂上的“淘氣蛋”,還有的已經開始分擔家務,照顧弟妹。
地震后,他們的命運,交匯在安康家園。彼時,對這群失去親人,或本就無依的孩子而言,向前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在這個新家,他們有了“安康媽媽”“安康爸爸”,有了肝膽相照的姐妹兄弟。生活歸于平靜,帶著或深或淺的傷痕,他們讀書、升學、離開,成為將命運握在自己手中的“大人”。
3月驚蟄,春和景明,一封呼喚相聚的邀請函,再次將這672名孩子聯系在一起。“我們長大了”——在邀請函中,那些被照片定格的瞬間在呼喚:孩子們回家看看吧。
“爸爸”的呼喚
“今年5月9日回家,孩子們”
對于安康家園園長胡源忠而言,從邀請函發出去的那天開始,期盼——就成為他最近生活的關鍵詞,“想娃兒些都回來。”
這是4月的一個午后,坐在陽光明媚的小院里,胡源忠聲音洪亮,笑聲爽朗。從部隊轉業前,他曾任武警成都指揮學院擒敵術教練,也曾執教女子特警隊多年。在安康家園的孩子手機里,他是“胡爸爸”、“胡園長叔叔”,是安康家園的大家長。
“我是2009年7月來的這里,一直待到現在。”如今,胡源忠能清楚回憶起這里的每一個節點和故事。
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倡議下,由山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資,專為四川震區孤困兒童建設的安康家園在日照市誕生。到2008年5月底,安康家園共接收震區孤困兒童712名。第一年,他們大多數在日照安康家園學習生活。
2009年,雙流新建的安康家園落成,生活在日照安康家園的學生全部被轉移到雙流。到當年7月30日,除高中已畢業或已找到父母的孩子外,雙流安康家園共接收災區余下孤困兒童672名。
在這里,孩子們被分別安置在各個小學、中學讀書,而安康家園,就是他們在成都的家。
時間向前,孩子們在長大。如今的安康家園,大多數時候都是靜默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目前只余48名孤困兒童,其中最小的已是初中生,還有20名普高學生和23名職高學生。
“今年是地震后十年,我們這些安康人,想這些孩子們。”在胡源忠建立的微信群里,有越來越多的安康家園孩子加入,“今年5月9日回家,孩子們!”這位“胡園長爸爸”,一遍遍邀請著。
一張大合照
這是672名地震孤困孩子的家
初到安康家園的人,如果要為一件事感到觸動的話,那就是笑容。
在這里,孩子們的合照被放大到一面墻那么大,照片中,有換牙的男生俏皮地遮住臉,也有女孩面對著鏡頭大方比“V”,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
今年24歲的順歡離開安康家園4年了,她喜歡亮色,笑起來時眼睛會瞇成一條縫。
順歡是當年被送到日照安康家園的孩子之一,“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但完全沒心情關注周圍風景,不想說話。”
順歡的笑容,是被安康媽媽和小伙伴一起找回來的。
在日照,她一下飛機便被安康媽媽任玲玲一把抱住,這個性格溫和的媽媽,每天陪著順歡,給她講山東的各種風俗故事。同屋的小伙伴,記憶中的董姐姐,也會在她噩夢驚醒后,一遍遍告訴她“沒事,沒事,要堅強。”
去日照的孩子中,當時才10歲的張森在安康家園度過了自己的11歲生日,地震中失去母親和繼父后,這個經常貪玩不做作業的“淘氣蛋”一夜長大。照顧他的安康媽媽張濤,個性和他親生媽媽相似,會監督他做作業,也會在他生病時,寸步不離地守在身邊。
給孩子們一個家——回到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后,這里有具備教育、心理、護理經驗或文體特長的“安康媽媽”88人,專職負責這些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順歡記得,回到成都后,自己的安康媽媽吳水仙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媽”,每天都會坐在孩子們的寢室門口,一邊打毛線,一邊監督他們做作業,“還會時不時過來檢查下,確認我們沒有開小差。”
在安康孩子心中,最珍貴的遇見還有身邊一起長大的伙伴。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更能理解、體諒對方。和順歡同寢的汪琳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學霸,2014年她考上廈門大學,現在已經被保研。“老汪那時會把她的筆記全部攤開,然后給我們講功課。”
我們長大了
孩子們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到今天,園長胡源忠最自豪的事,就是安康家園出去的孩子,沒有一個干了違法亂紀的事,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胡園長叔叔說的,掙多少錢不重要,當多大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堅守社會秩序,還有道德底線。”張森記得這些成長過程中一遍遍重復的囑托,其他的孩子,也都銘記于心。
十年間,安康家園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畢業,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職高畢業或就業或參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社會有用人才。
“在或淺或深的傷痕上,開出成長的花。”——胡源忠十年來的最大愿望,似乎已經實現。
2012年,北大六院的心理專家再次應邀來到安康家園,第六次對孩子們進行全面的心理狀況評估,評估結果顯示,經歷天災人逝雙重驚駭的災區孤困兒童,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4年后,他們的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患病率和兒童重癥抑郁患病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佳績,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奇跡創造的背后,是日夜分秒的努力。
安康媽媽李書曼從開園之初就在這里工作,對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于是,在和其他安康媽媽一起商量后,她們覺得不能把這群孩子當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對待。
沒有刻意逃避話題,安康家園每年都會對孩子進行地震知識普及、災難逃生教育。在學校,老師們會對安康班的學生更加關心,但在學業和品德教育上,絕不放松。
“在安康家園的幾年,幫我塑造了正確的三觀和強大的內心。”張森沒有主動對別人說起過自己在地震中的經歷,因為他覺得沒必要,“傷疤結疤的地方最堅強,但是也沒必要總是拿出來看。”
如今,在安康家園的墻上,貼著孩子們十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片,那是他們成長的足跡——他們都在結疤的地方,開出了成長的花。
家園/感受
“我們一直都在一起從未分離”
離家的鳥兒,聽到家的呼喚,便撲騰著翅膀,飛過千山萬水,跋涉而來,只因為這樣的相聚,太過珍貴。
4月13日,站在安康家園的小院子里,胡朝庭有點恍惚,這是參軍入伍五年來,他第一次回家。在他之前,已經工作的張森,回來住了兩天,在朋友圈,張森說“回家了!”
這天下午,17歲的楊文和李毅也回來了。不過,他們是還沒有離開家園的孩子,平時住在學校,只有到了周末才會回到家園。
陽光正好,這邊,胡朝庭迫不及待和胡園長對招,小花狗圍著他們一圈圈又跑又叫。那頭,楊文和李毅歡呼著奔回寢室放下書包,這個安靜已久的小院子,開始熱鬧起來。
害怕分別
每周都以各種理由聚餐
對于楊文而言,安康家園就是她的家,從7歲到17歲,她在這里長大。
“今年我會參加頂崗實習,夏天就要離開安康家園。”這個在成都電子信息學校讀高二的姑娘,或許將會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其他小伙伴看來,蘋果臉、大眼睛、活潑愛笑的她,一定會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好老師。
在楊文的記憶中,有7歲剛進園時安康媽媽的擁抱,還有一起來到家園的親哥哥楊偉,每個周末從初中部回來都會給她買零食,以及每天都有說不完悄悄話的好姐妹王翠、劉俊——楊文覺得,自己很幸福。
“現在,哥哥在當兵,好姐妹平時都在高中讀書。”即將到來的離別,成為楊文不愿去想的事情,于是,每個周末從學校回來,她都會想方設法地找出各種理由,和好姐妹們聚聚餐,吃吃飯,“她們都懂,所以大家都很默契,沒聊以后,就說現在。”
和楊文同在一校的李毅,是個高瘦的男孩,在職校讀到高二的他,想去部隊待幾年,而眼下,離別也成為他心中最失落的事情。來到安康家園時,這個才7歲的孩子,被安康媽媽手把手的教會掃地、疊被子、洗鞋子,生于歲末的他,每年會和同月的伙伴一起慶祝生日。只是,一年一年,伙伴們都在離開。
回家看看
安康家園一直會在
這次,胡朝庭不是一個人回來的,他拉上了自己的好兄弟,同樣是軍人的陳一文。
五年未踏進家,胡朝庭握緊背包肩帶,有點緊張,“想這里,做夢都想。”他和陳一文一口氣爬上四樓,走到曾經的寢室門口,輕輕推開門。
一室安靜,這個房間,現在已經沒有住人。
“當時多熱鬧呀,每個房間都有人。”站在昔日打鬧的走廊,胡朝庭和陳一文相視一笑,那些一幫人一起嬉笑怒罵、又有迷茫疑惑的青春歲月,就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呼嘯而來。
即使是離開家園,胡朝庭和其他伙伴的聯系也從未斷過。入伍前,他的一個好兄弟陷入漫長的迷茫,離開家園,不想工作,渾渾噩噩,游戲度日。一幫兄弟開始輪番給他講道理,幫他梳理招聘信息,但什么都能幫,就是不借錢,“因為他拿去了就是打游戲。”
胡朝庭入伍后,迷茫兄弟開始醒悟,工作、學習,認真生活,胡朝庭這才放下心,他將自己的積蓄打給兄弟,作為創業的支持。
“所以,我不害怕最后一個孩子離開后,安康家園就不在了。”胡朝庭很坦然,“因為我和這里的親人,我們一直都在一起,從未分離”。
15歲的小秦安靜地坐在媽媽身邊,他眉清目秀,手指修長,5年鋼琴的學習經歷,讓他比同齡孩子顯得更有氣質。
“他們始終堅守平凡的崗位,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糾正各類交通違法行為,雖不能作出豐功業績,但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人民警察為人民’的理念,履行著對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詮釋著愛崗敬業的美好品質。
啟動儀式上還舉行了地震、煙道逃生、索降安全教育項目趣味體驗活動,吸引廣大師生們紛紛參與其中,消防官兵現場為中原區中小學生實地講解遇到危險要怎么做。
一個人有合理睡眠,才是健康的生活,才能成長和發展,才有能力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歸還給孩子合理睡眠,正是回歸常識。
D6526次列車撫州站開車后,列車長進行車廂巡視,發現在一車廂門口有3名兒童在哭,原來他們的媽媽在撫州站下車時,將他們遺落在車上了。列車長將孩子們帶至南昌并交于D6511次列車送回撫州站。
2月13日,當大家都在歡天喜地的籌備著過新年時,在延安市子長縣的白女士家里,卻經歷了悲慘一幕,她2歲的女兒突然掉進滾燙的開水鍋里,傷勢嚴重。據了解,為了節能,北方地區的農村居民家中,往往都是土炕火炕和灶臺連在一起,俗稱鍋連炕。
【環球網綜合報道】很多人不喜歡接到賬單,但對俄羅斯一對夫婦而言,正是通過一張賬單,他們找到了七年前從出生起就幾乎未與父母謀面的親生孩子。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22日報道,在俄羅斯西南部城市伏爾加格勒,一對夫妻在2011年生育了一名孩子后被告知,這個孩子患有重病,生命只剩一周的時間。
【環球網綜合報道】日本一名富豪重田光時在2014年被曝光通過找人代孕的方式生育十多名孩子。據報道,現年28歲的重田光時上周在泰國獲得了他13個代孕孩子的撫養權。重田后來因為孩子的撫養權起訴了泰國社會發展和人類安全部門,并在本周在訴訟中獲勝。
過年回家,盤點一年收獲;初春時節,謀劃新年打算。在2017年冬季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唐春雷、聶雙月、高萌第一次代表我國出征,獲得了四金兩銀的好成績,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時他們激勵了隊伍的弟弟妹妹們,更加努力去訓練。那么在即將來臨的2019年世界夏季特奧會上,我的孩子們將更加努力去訓練,克服自身障礙。
隨著各類智能設備的普及,電子游戲的參與門檻已經變得越來越低。《2017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移動游戲用戶規模高達5.54億
幾年前高考前夕的一個晚上,一個孩子和他的爸爸想要進附小,被保安攔住了。家長說孩子要高考了,壓力太大,想到操場走一走,靜一靜。
日前,一則“重慶中小學生成熬夜族,連續兩年全國列第一”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文中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生“熬夜城”前十位中,重慶連續兩年位居榜首
兒童、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他們每天的“屏幕時間”(包括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應限制在兩小時內,并減少持續久坐行為……這組建議來自我國首部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
閱讀理解,本身就應是一個開放的題,除了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另一個重要目的,應該是激發學生的表達欲。但目前的出題方式,直接讓孩子去揣摩原作者的想法,或者干脆說是揣摩“標準答案”,確實不利于激發考生自我表達和思考的欲望。
面對當前浩瀚的童書市場,不少父母在為孩子選書時感到困惑: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讀什么樣的書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