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大保安故事:只有極少數是逆襲神話,大多數都是真實人生)
晚上11點40分,值夜班的劉政從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走出來,打開只能刷卡進的大門,與記者碰了面。他沒穿保安制服,套了件寬松的白色運動服,看起來像校服。
劉政是一名正在考研的雙學位本科生。為了考研來到北大當保安,就在新傳學院值守。
1995年,初中畢業的北大西門保安張俊成,通過成人高考考上北大法律系專科, 開啟了北大保安考學的傳統。求學者慕名而來,北大保安漸漸成為一支具有傳奇色彩的“學霸隊伍”。
早在2013年,就有報道稱“20年間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學深造”,北大保安大隊長王桂明后來澄清,媒體報道的數字不對,實際只有近400人。直至2016年,才增加到500人,其中大部分是大專,少量本科,12名研究生。
正是看了北大保安考學的新聞,22歲的夏穎濤在去年9月來到北大。
來了后他發現與想象中不同,真正稱得上逆襲、從低學歷靠自學考上大學的保安是“極少數”,有些人本來就是大專、本科畢業,出于升本、考研或其他原因,才來北大當保安。
比如劉政——在這位考研者看來,北大保安確實整體素質較高,但不至于像網上說得那么“神”。
位于北京資源燕園賓館地下車庫的保安宿舍。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彤 圖
“沒有第二條路”
在保安大隊工作兩年多,劉政始終沒有歸屬感,自嘲胖子心寬,整天樂呵呵,跟誰關系都好,但沒有一個交心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考研來北大當保安的大學生,不止他一個,但“特別少”。他很清楚,有本科學歷,完全可以找個更好的工作,“何必來這(當保安),每月拿三千塊錢,這得有多大的心氣兒?”
2015年初,在一所二本院校就讀的劉政面臨畢業難題,他不喜歡所學的汽車服務工程專業,若從事這行,天天要下車間,“蹭一身油”,這不是他想要的未來。于是來到向往已久的北大,一邊當保安,一邊備考北大法碩。考了兩年,沒考上。
他常值夜班,以便有更多時間學習。夜里睡一會兒,早上交班后就去自習,兩年來,幾乎每天學習6-8小時。他覺得自己考不上,是用功沒到家。北大有什么活動講座,常常受不住誘惑,想去看看。
劉政平時喜歡說相聲,參加了北大曲藝協會,被學生拉去拍微電影,在春節聯歡會上表演抖空竹,與校長合影,刊在校報頭版。去年準備司法考試時,還被院長邀請去看百講演出。他感謝北大給了他舞臺,讓他可以做點喜歡的事情,結識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但跟北大學生一塊玩,他會有心理負擔,總感覺低人半頭;旁聽喜歡的國學課,不敢去找教授交流,覺得自己沒有資格。
“我感覺跟他們是不對等的。”“因為保安的身份嗎?”“對。”他點了頭,視線耷下來。
無權進入圖書館,飯卡要扣15%的服務費,這些“把人區分開來”的限制,時刻提醒劉政,自己是保安,是外人。他笑說自己可能太偏激了,必須通過考試才能打開心結。
劉政生于河北衡水的農村,家里條件不好,自卑貫穿了他整個成長過程。學校一句“知識改變命運”,深刻地影響著他。
他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學習是條捷徑”。他想通過考上北大,把自卑拋出去,把自尊心拾回來,“讓自己能夠站起來走路”。
新傳學院靠近南門,南門對面住著很多“全職考研”的學生,他們天天來北大自習,每月兩千塊租個床位,家里供著吃喝。對于劉政來說,這種考法“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當保安第一年,劉政存下2萬多,寄回了家。他是獨生子,家里前兩年剛蓋起房子,除父母外,還有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8歲奶奶,全家基本以五畝葡萄地為生。去年司考時,受假新聞影響,葡萄賣不出去,讓他很鬧心,后來學院老師幫忙賣了兩車,1萬多,才把本錢收回。
“如果我是城市的,我絕對不可能跑這兒來當保安,就是農村的,沒辦法!”劉政說著,眉頭狠皺到一起,擠出無奈的表情。他想考研,不能跟家里要錢,要工作,要有收入,要有時間學習,要有北大這樣的學習環境,只能退而求其次,沒有第二條路。
聽聞同樣在北京的大學同學收入已過萬,某個室友轉行做了房地產銷售,一年掙了28萬,劉政并不羨慕。他自嘲讀書越多越清高,看不上這些“賣房賣保險”的職業。他想要過得更有尊嚴感。
對他而言,最理想的人生狀態,是“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順便把錢賺了”。他也相信,考上北大,頂著北大研究生的光環走出去,道路會很廣闊,人生將全然不同。
被譽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張俊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
常加班,沒時間學習
大學生來北大當保安考研,在劉政之前,有成功者甘相偉。
2007年夏天,為心中念念不忘的“北大夢”所牽引,湖北廣水人甘相偉在大專畢業后,輾轉兩年,終于來到未名湖畔。偶然發現北大有保安學習的傳統,對于一些刻苦求學的保安,隊里也會盡量安排到適合學習的坐崗和夜班。
甘相偉動心了,他立即辭掉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工作,第二天就到北大當起了保安。一年后,通過成人高考如愿考上北大中文系,一邊站崗,一邊聽課,直至2012年畢業之際,將自己的經歷寫成《站著上北大》一書出版,并請時任北大校長周其鳳寫序。
甘相偉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激勵了很多后來人,包括曾對大學教育失望的夏穎濤。
高考時,夏穎濤想學技術,放棄考本科,而去讀了高職專科,學計算機。他求知欲強,嫌老師講課慢,一口氣自學完所有課程,到了大二,覺得在學校再無別的可學,一時沖動,退了學,進入社會“長經驗”。
2016年8月,夏穎濤辭去酒店服務員工作,決定北上。從青海去北京,近2000公里,途經內蒙古,在那里,夏穎濤偶遇了已是保安公司老板的甘相偉,當時他不知道甘相偉的經歷,只記住了他一句話:“你去北京的話,一定去北大看看。”
一個月后,抱著學習和玩的心態,夏穎濤來到北大,成為了南門的一名保安。
從同事口中得知甘相偉的事跡,又看了他寫的書,既敬佩又羨慕,“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樣,多好。”曾認為文憑無用的他,萌生了重新考學的念頭。
他開始去旁聽一些計算機專業的課,“聽得很認真,一點就通”。以前讀書時,他輕松“黑”進別人的電腦,與北大計算機專業學生交流后,發現他們更厲害,“黑進去之后,還能在里面編程序”。
但堅持聽了兩個月課,夏穎濤就放棄了。隨著保安人員減少,學校人流增多,需經常加班,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根本沒時間學習。他的同事小熊來北大三個多月,一直沒有時間去哪里玩,有次下午三點出去,六點就被叫回來加班。
劉政剛來北大時,也被安排為站崗,不值班時,也得待在宿舍備勤,外出要請假,定時點名,而宿舍吵吵鬧鬧,并不適合學習。“何況應試教材本身很枯燥乏味,沒有安靜的環境和大量的時間,根本就看不進去。”站崗三個月后,劉政就申請調到教學樓駐守,工資低點,相對輕松悠閑。
但夏穎濤不愿意去里面坐著,他寧愿站門口,看人來人往,什么人都能遇到。看的人多了,能分辨出哪些是老師,哪些是職工;三人行,只需一眼,大概就知道,誰可交朋友,誰可能話不投機。
他評價自己,繼承了父親的聰明才智,也繼承了小叔的調皮搗蛋,偏偏沒繼承大伯的腳踏實地。保安這份工作終究單調。他打算兩個月后辭職,去計算機工廠上班,回歸技術,從每一個零件學起,致力成為計算機專家。至于考學,一年后再準備,“先把學費掙了”。
自考大學的守夜人
像夏穎濤這樣慕名而來的保安不少,“大部分人是沖著北大來的”,但能長期堅持學習并自考成功的,據他所知,身邊就一個同事,老許。
老許常年值夜班的習慣,為學習而養成,現在學業荒廢半年了,也沒有調過來。他喜歡夜晚的安靜。在家鄉吉林松原,他就愛看星星。北京看不到星星,他就看月亮,一個月看一回,從月圓到月缺,從西邊到東邊,曾經貧富起落,如今在這恒定不變的輪回中,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很多同事不知道,初中都沒畢業的“80后”老許,曾是個擁有數百萬身家的老板,手下好幾個大學生。他并不覺得自己那時多有錢,頂多算個中產,手里錢最多時,也沒有超過千萬,而身邊好幾個朋友都是“千萬級”的富人。
2002年,因家里困難,初中英語第一冊還沒學,14歲的老許就出來打工了,在一家冷面館當廚房學徒,每天洗碗、切菜、送餐、拖地,從早上6點半忙到晚上10點,工資300元。
往后十幾年里,老許一直努力工作,“衣食住行,什么行業都干過”,賣酒賣服裝,還當過會計,為此花了一個月時間學會了辦公軟件。
他感到自己最有錢的時候,不是事業頂峰期,而是十七八歲那會兒,“同學還傻傻地上高一高二”,自己已經掙到四五萬了,家庭狀況也好起來了。那時的滿足感是最大的。
18歲至24歲那幾年,事業紅火,月入三萬,有房有車,就差結婚生子了。節骨眼上,跟女友兼生意搭檔分手了。婚結不成,生意也做不下去了。老許干脆在家閑著,白天睡覺,晚上約酒,兩天一箱,晝伏夜出,還染上了賭博,把錢幾乎揮霍光了,只剩下一套自己現在已買不起的房子。
他覺得什么都經歷過,什么都玩過,什么地方都去過,什么風景都看過,再沒有什么可以打動自己了。“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北京,覺得真好。做生意后,全國各地跑,時間長了,到一個新城市,看水泥還是這樣,鐵還是這樣,樹還是這樣。那時候覺得,人生也就這樣了。”
頹了一年,忽一回首,只見啤酒瓶。父母又訓又勸,七姑八姨介紹對象、安排工作,但家鄉城市熟人多,他待不下去,逃到了北京。
在北京找工作,他才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來北大當保安,發現還能學習。老許又重新有了生活目標——考大學文憑。
在學習上,老許也充分發揮了他“工作狂”的體質。每天上夜班,下午2點到晚上10點都用來學習,有時白天睡兩個小時,就起來看書,累了睡一會兒,醒了接著看。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北京冬夜特別冷,凌晨1點后幾無人出沒,老許穿著大襖值班站崗,手凍得通紅,還拿個小卡片,背知識點。
別人說老許考學辛苦,老許覺得別人大驚小怪。他發現,自考的人都是邊工作邊學習。“我就是閑著沒事干,而且特別想拿這個證,沒什么值得另眼相看的。”
一年半里,他先考上了專科,接著考本科,“就像玩游戲做任務一樣”,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最后在從未學過的英語上,掛科了。
他的人生再次剎車了。仔細回想,14歲出來打拼,自己養活自己,吃苦成了習慣;做生意掙到錢后,也一直在工作,從早忙到晚;來北大當保安,長達一年半功利性的瘋狂學習。似乎一直在極速奔跑,以至于時間過得太快。現在他想明白了,他停下來,放慢了腳步,感覺生命長一點。
從14歲開始,老許一直看書,國內國外,暢銷冷門,經管、歷史、金融、哲學,什么書都看。工資尚且七八百時,就要花三四百買書,天天看,一個月看兩三本。22歲以后,不怎么看了。書看多了,也覺得千篇一律,看過就忘,至今記得的,就幾本,《人性的弱點》《艾略特波浪理論》《證券分析》《沉思錄》。
老許在北大聽過幾堂課,教授講個典故,都是自己知道的,覺得無趣,再不去聽了。“知識,金錢,(現在)對我都沒什么吸引力。”前段時間父親打來電話,想安排他到一家公司當個小經理,他沒同意。
他覺得老賺錢也沒意思。他說見過很多有錢人,生活不幸福。以前拼命工作掙錢時,日子是充實,但特別辛苦,每天精神緊繃,說話快,做什么事都特著急,身心俱累。現在他認為,人只要過得開心就行,“生活方式自己選,怎么順心怎么來。”
夜里值班,老許經常看著北大學生外出自習,想象他們經歷多大磨難,才考上北大;在北大想拔尖,必須瘋狂學習;一到期末或考研,就通宵備考寫論文;畢業工作了,更是忙忙碌碌,累無止境。思及此,幸福感油然而生,自己想學習就學習,不想學就不學,沒有壓力,生活最鬧心的事,也不過是沒睡好覺時趕上了加班。
他沒想好考完本科之后要做什么,他想過當律師,當作家,想坐辦公室喝茶,也想學好英語出國。馬上30歲了,他希望找一個真正喜歡且可以謀生的事業,“很多人窮盡一生都找不到,所以那些找到的人特別幸福,大多數人都是得過且過地找個工作,每天溫飽,一輩子就過了,多沒勁。”
北大保安20年來數百人考學深造。人民日報 資料圖
學習看個人
在北大保安大隊,有劉政這樣為了考研的本科生,也有純粹來工作達一年的本科生;有老許這樣發奮考學的初中畢業生,也有在老許刺激下發奮考學的高中畢業生;有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夏穎濤,也有來到之后才有了考學想法的余加樂;有癡迷哲學無法自拔被勸退的學癡,也有專本連讀一個月背三本書的學霸;有想學好英語的石家莊少年,也有畢業后直接進保衛部工作的北大學生。
但更多的是楊晨這樣的人:初高中畢業,無過硬技能,對讀書沒興趣,更愛玩游戲、看電視、打球和逛街,對未來感到迷茫,做保安只是暫時的過渡,隨時可能離開,去送快遞或者外賣。
楊晨來自山西長治,高中畢業,來北大半年。5月22日上午10點,他穿著黑色雨衣,舉著黑色雨傘,蹚著水巡邏負責片區——剛來時他覺得北大校園很漂亮,但天天巡邏下來,一個地方巡過二十遍后,“看見了都不想從那兒走”。
工作枯燥是其次,關鍵是工資不高,無五險一金,底薪2600元,加上加班費、執勤費和獎金,只有三千多,過年值班也是一倍時薪,“8.97元一小時”。楊晨不想做太久,最多干滿一年。
保安向來人員流動大,一年就能換掉一半人。小熊剛來時,南門共有15個保安,三個月后,只剩下6人,前幾天又招了兩個進來,目前是8個人。其實他寧愿少兩個人,可以多加點班,多掙點錢。
不過在北大當保安有個好處,“這里每天接觸的人和以前不一樣,我雖然沒讀過大學,但體驗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生活,還見過比爾蓋茨、沙特國王、法國總理等名人,也算長了見識。”
前段時間,一位本科畢業生經他介紹到大隊面試,直說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和考研,保安公司最后沒要他。
“首先你得先把工作做好,其余時間你才可以學習。”老許碰到過很多急功近利的人,抱著學習目的過來,一來就失望了,工作沒有他們想象中輕松;有人三分鐘熱度,志氣滿滿地來了,買一堆初高中教材,擺在宿舍里不看,天天出去玩,待一段時間就走了。
小熊平時喜歡玩游戲,不愛看書,也不聽課。有次北大學生邀請他去聽普法講座,他沒有去,“沒興趣”。他說自己初中畢業,“看書看不懂”。
楊晨同班一個同事則自認為“懶”而不愿學習,他觀察到,在保安大隊,學習的人只是占一部分,“有學習的,也有不學的,很正常,學習看個人,不管哪里都有學的。”
楊晨也不愛學習,愛玩,他宿舍8個人,也沒一個在學習。身邊有幾個同事報了自考和網絡教育,但他沒有任何考學的想法,覺得什么也學不到,拿到大專文憑,工作一樣不好找。
聽說網絡教育只要交22800元保過,成人高考試題答案七八千可買到,還可以請人替考,他覺得“有這個錢,不如去學個真技術”。他考了駕照,打算辭職后去開車。
當保安到考上北大為止
在北大二教自習時,劉政認識了一位考研的大姐,33歲,沒結婚,上半年打工,下半年備考,考不上,錢又花完了,又打工、備考,考了十來年,氣得她爸要斷絕關系。
同事忠勇的考研之路更加不易。他大專畢業后,在北大待了六年,先當了兩年保安,出去工作兩年后復返,自考專升本,再考北大新聞碩士,未考上。今年30歲,單身,母親生病。“有時候我真覺得他應該比我先考上,希望把我的運氣分一點給他。”
劉政一直想考司法考試,想當律師,主持正義。但兩年沒考上。新傳學院一個老師建議他考本院專業,分數低一點。他有點動搖了,內心矛盾。“其實我不管什么專業,只要能進北大,拿這個文憑,就可以了。”
在他的家鄉,村里有個女孩,本科原是普通學校,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簡直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劉政也想要這種感覺。他家整個父輩往下一代,從來沒出過一個大學生,他要是考上北大,肯定能讓父母開心,臉上有光。
但他并非只喜歡北大的光環。在北大待久了,對這所學校是越來越喜歡。北大出什么事,感覺就像自己家里出什么事。劉政說,北大影響自己最深是其文化底蘊,“它不教你怎么成功,教你怎么樸素。像我們院長(陸紹陽),每天上下班,只騎一輛自行車,拿個破兜。北大這么多大師,都很簡單樸素,越簡單,越樸素,思想越高,越厲害。”
學院里還有位陸地老師,喜歡寫詩,出過詩集。劉政受其影響,也常常寫詩釋懷,發朋友圈。
他的微信名叫“夾縫生”。澎湃新聞記者問他,這是否為內心感受。他足足沉默了12秒,嘆了口氣,說:“其實不光是我們保安,社會底層都是在夾縫中求生的人。多少年來都是如此,也不用抱怨,只要踏踏實實地往上走,什么時候沖過去了,就好了。”
他說他不恨出身不好,只恨自己無能。他深刻明白,要想改變命運,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
今年9月份的司考是改革前最后一次,劉政發誓必須要過。他對12月份的考研沒有太大信心,但有著破釜沉舟般的決心,今年考不上,明年接著考,明年考不上,下一年再考,直到考上為止。在此之前,他將繼續以保安的身份,游離在北大。
北大再難考,他也相信自己多熬兩年肯定能考上。“不可能一直考不上,我也太失敗了,活著也沒什么意思了。”歷史上留名者,大多是以死明志之人,他近乎悲壯地說出這句話,“活著要是沒有這個精氣神,就與死無異了。”
高考臨近,今年名校在豫招生規模如何?清華、北大、復旦、中山、天大、武大、鄭大等7所重點高校招生負責人為河南考生送上“定心丸”:今年在豫招生“只升不降”,投放計劃有望繼續擴大。
北京大學招生辦4月11日公布招收優秀農村學生的2017年“筑夢計劃”,根據招生簡章,“筑夢計劃”招生報名及測試不收取任何費用,考生因家庭經濟原因參加“筑夢計劃”招生測試存在困難的,可以書面向北大申請資助。
北京大學16日發布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今年報考北大自主招生的考生須具備的條件包括: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全國決賽或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在自主招生專業范圍內有相關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并在國內外相關專業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在高中階段參加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全國決賽獲得優異成績者。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北大的綜合改革正穩步推進,效果開始逐步顯現。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公開事項包括10大類、50項內容,其中就包括收支決算總表、收入決算表、支出決算表、財政撥款支出決算表等財務、資產及收費信息。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公開事項包括10大類、50項內容,其中就包括收支決算總表、收入決算表、支出決算表、財政撥款支出決算表等財務、資產及收費信息。
網友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的誰懂?”
北大將開始面向海內外2015屆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中國學”碩士,首批100名學生將在明年9月進入北大燕京學堂學習。
昨天,北京大學公布了2014年外語類專業保送生招生簡章。包括阿拉伯語、朝鮮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在內的10語種暫定招收48人,全部采取“中學推薦”原則。
到福利院做家政,給長輩寄明信片,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重陽佳節來臨,北京大學發出敬老倡議,號召在京求學,不能常回家看看的青年學生,重陽節給父母打個電話,送上祝福。
繼春季學期推出7門共享課程,本學期開始復旦大學《人類與核科技發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急救與自救技能》、同濟大學《珠寶鑒賞》等14門共享課程在上海高校課程中心上線開課。
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一篇建議“錯齡入學”的微博引發熱議。昨日,吳必虎做客人民網微博訪談,說明“錯齡入學”有利無弊,還可克服男女不平等。
3月8日,最新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正式發布。
北京大學創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為現名。
4月19日,由北京大學招辦與河南省招辦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河南省招生工作通氣會在鄭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