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臥龍野生大熊貓進入發情期 4月份3次拍攝到其“圈地戀愛”)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只大熊貓用臀部磨蹭樹干將尿液標記留在樹干上。
新華社成都4月26日電 記者從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4月26日,該保護區木江坪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回收老鴉山野外研究區域的3臺紅外照相機中,均采集到了野生大熊貓“標記領地”和“嗅味樹”過程的清晰圖片和完整影像。
這3臺紅外照相機于2016年12月被放置在海拔2200米左右的老鴉山區域,每臺間隔2公里。據收集到的圖片和視頻顯示,近半年時間里,共計拍攝到大熊貓標記“嗅味樹”行為6次,每個月均有拍攝記錄,其中4月份拍攝頻率達3次,最近1次是在4月22日,這也符合野生大熊貓集中在四五月份“圈地戀愛”的規律。
多段視頻拍攝到的畫面顯示,一只成年大熊貓走到一棵大樹旁用鼻子多次嗅聞氣味后,轉身沿著大樹呈倒立姿勢,用臀部反復磨蹭樹干,并將尿液標記留在了樹干上,而后離開。目前,還不能確定影像中的大熊貓是屬同一只還是分別屬幾只,也無法分辨出雌雄。
木江坪保護站站長施小剛介紹說,大熊貓會不定期地通過撒尿、抓扯樹皮、屁股摩擦等方式,把肛周腺分泌物和尿液涂在喬木樹皮上,以宣誓自己的領地。每到四五月份,進入發情期的大熊貓,其標記行為變得越發頻繁,它們意圖用氣味散播“愛的訊息”。
根據DNA技術識別野生大熊貓個體統計,臥龍保護區老鴉山的2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生活著10多只野生大熊貓。按照大熊貓獨居的習性,一般是在3至6.9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生活著一只大熊貓。這里不到2平方公里便有一只,屬野生大熊貓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
中國首只放歸野外雌性大熊貓被拍到 野性十足
最近,在四川涼山冕寧縣的冶勒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到一組大熊貓的畫面。經專家辨認,這正是三年多前被放歸的圈養大熊貓“張想”。“張想”是全球首只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今年已經5歲半,這是紅外相機首次記錄到“張想”放歸后的影像。
3月31日,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報,工作人員整理野外收回的131臺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永紅保護站14臺紅外相機拍攝到了大熊貓活動影像。
今年1月10日下午2點左右,大川鎮當地村民就在一個小地名為南天門的地方,發現一只野生大熊貓棲息在樹上。據當地林業部門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雅安市境內已至少19次發現和觀測到野生大熊貓,大部分是普通民眾偶遇大熊貓,拍攝到了它們的照片和視頻。
當日,涼山州昭覺縣補約鄉發現一只約重100公斤的野生大熊貓。
四川在線4月1日消息,當日,涼山州昭覺縣補約鄉發現一只約重100公斤的野生大熊貓。該保護區位于省涼山州美姑縣境內,保護區總面積為50655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
西省寧陜縣皇冠山保護區兩處位點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
西省寧陜縣皇冠山保護區兩處位點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
11月17日拍攝的受傷的亞成年體大熊貓。當日,記者從四川省林業廳野保站獲悉,位于四川省青川縣境內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開展冬季生態監測的過程中,發現一只受傷的亞成年體大熊貓。
大熊貓啃食羚牛骨是否是為補充鈣質,有待進一步研究。
11月11日,漢中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在對牌坊溝進行科學監測時,意外發現一只老年大熊貓撿拾起一只羚牛大腿骨,坐在林地里津津有味地啃了20多分鐘,將一支羚牛大腿骨啃去小半截才滿足而去。
打撈上岸時,這只大熊貓四肢僵硬,大部分毛發已經脫落。
四川青川摩天嶺拍到野生大熊貓
大熊貓就那樣圓滾滾地坐在地里,抱著已經干枯的玉米稈啃著。這一眼對視,高選強以為大熊貓會被嚇跑,但沒想到約1秒鐘后,大熊貓淡定地低下頭,繼續啃起玉米稈來。直到約半小時后,一小塊地的玉米稈都被清理得差不多后,大熊貓才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然后一搖一晃回到了山林。
大熊貓朝山上走去 24日,記者從四川雅安市寶興縣林業局獲悉,春節期間,一只野生大熊貓造訪寶興縣靈關鎮建聯村,并“偷吃”了村民芶必華家喂養的小羊羔。芶必華家的羊不久前下了幾只小羊羔,春節期間,侄兒芶佳得知此事后,鬧著要去看看。
11月28日下午,太白縣黃柏塬景區的4只野生大熊貓下山嬉戲。記者查詢資料得知,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沖突,特別是當3到4只雄性追求一只發情的雌性時。
4月22日,記者從黃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日,四川黃龍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到野外巡護和收集紅外線相機動物影像數據中,發現拍到大熊貓影像,這是繼去年9月24日黃龍保護區第一次拍攝到大熊貓后,黃龍保護區再次拍到的野生大熊貓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