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尋親的大叔
凌志通
男,1958年生,原名徐產,1961年被養父母從蘇州虎丘抱養至灌南新安鎮。
卜連松
男,1958年1月15日出生,原名袁旭,1961年10月23日從蘇州虎丘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頭部左側有一小疤痕。
徐兵成
男,1960年11月22日生,原姓毛。1961年1月23日從蘇州虎丘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頭部右側有圓形疤痕,左大腿根部有黑痣。
惠康倫
男,1959年生,來自蘇州虎丘,具體被抱養時間不詳。
孫建國
男,1959年1月24日出生,來自蘇州虎丘,最早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但具體時間不詳。
惠美俊
男,1957年9月9日生,原名李鳳,1961年10月23日從蘇州虎丘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其脖后有一顆黑痣,左大腿內側有胎記。
方桂珍
女,1959年2月19日生,原名蔣佩。1961年10月23日從蘇州虎丘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
張樹軍
男,1960年前后出生,具體時間不詳。1961年7月18日從蘇州虎丘被抱養至灌南新安鎮。
惠美友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就是想找到他們,盡一點孝心……”在連云港灌南縣家中,58歲的凌志通對現代快報記者說。50多年前的“三年困難時期”,不少蘇州棄兒被灌南人領養,僅灌南新安鎮新民社區就有至少9個,凌志通是其中之一。
養父母相繼離世,50多歲的他們也已有了兒孫,但尋根的想法愈加強烈。幾年前,8位有著相同身世的大叔和1位大媽走上尋親之路。遺憾的是,至今仍無親人下落。
50多年前
他們從蘇州被領養到灌南
凌志通原姓徐,蘇州人。1961年,4歲的凌志通被養父母帶至連云港灌南縣,此后便一直在灌南新安鎮生活。
“小時候跟鄰居家小孩一起玩,打鬧起來,他們就罵我是抱來的孩子,后來也聽鄰居這樣講,但一直半信半疑。”凌志通說,養父母對自己疼愛有加,每次有人罵他是抱來的“野孩子”,都會上門去理論,“不允許其他人那么說”。也正因此,盡管那時凌志通已隱約感覺到自己身世的復雜,但并未放在心上。
凌志通有個姐姐,同樣是養父母領養的。幾年前,83歲的養母過世后,他的姐姐通過各種關系,在淮安漣水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件事激發了凌志通尋親的想法,在獲得家人支持后,他也踏上了尋親之路。
和凌志通的遭遇一樣,方桂珍也是養父母在三年困難時期從蘇州抱養的。不過,她的身世之謎很早就被揭開了。“我初中畢業后就在無線電廠上班,后來家里給我介紹了一個農村的對象,我不愿意,因為這個跟他們產生了分歧。”方桂珍說,因為在婚姻問題上沒有順從養父母的意見,養母一生氣就說出了方桂珍是從蘇州領養的秘密。后來,方桂珍嫁到當地一蔣姓人家,養父母也就將其身世和盤托出。
誰家抱養了孩子,鄰居私下都會議論,也正是通過這個渠道,凌志通與方桂珍得知,當年被灌南人領養的蘇州孩子遠不止他們兩個,單新安鎮新民居委會就有至少9個,而在其他鄉鎮和居委會有類似情況。“我估計得有兩三百個。”凌志通說。
公開報道顯示,50多年前,三年困難時期,至少有5萬名“江南棄兒”星散各地,其中不少甚至被抱養至北方城市。
而據了解,最早被抱養到新安鎮的蘇州男孩名叫孫建國。孫建國的養父是個理發匠,因為接觸人比較多,此后經他介紹,當地一些無嗣家庭陸續前往蘇州抱養棄兒。
養父母離世后
踏上尋親之路
8月30日,在灌南縣新安鎮凌志通家中,得知快報記者來采訪,另外8名“蘇州棄兒”特意趕來。據了解,他們9人全部都是養父母1960年前后從蘇州領養來的,如今都已年近花甲。他們被領養到灌南后,都受到了很好的照顧。也正因此,盡管他們早已知曉身世,但礙于養父母的感受,并未急于尋親。在養父母離世后,他們才“組團尋親”。
“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們沒有生養,所以到蘇州抱養了我。”59歲的惠美俊向記者透露,因觀念保守,養父母將他領回家后,并不希望他知道身世。此后,盡管從鄰居口中隱約得知了身世的秘密,但念及養父母的恩情,他也從未主動提起。直到養母去世前,惠美俊才從其口中證實身世之謎。
多年前,當凌志通和方桂珍的身世被鄰居們議論時,惠康倫、卜連松、惠美俊、惠美友、張樹軍、孫建國和徐兵成,也因“野孩子”身份受到同齡孩子的欺負。
實際上,因養父母過世較早,59歲的惠美友早在1986年就到蘇州尋找過親生父母。遺憾的是,此行并沒有結果。2002年,在得知鄰居方桂珍、惠美俊、卜連松3人同為蘇州棄兒后,惠美友與他們一同尋親,并于當年給蘇州市民政局、孤兒院以及多家媒體寫信求助。雖然沒有找到親人,但令他們興奮的是,蘇州市民政局在回函中稱,已幫他們找到領養檔案。其中,他們原本的姓名以及被領養時間均記錄在案。
惠美俊稱,蘇州市民政局的這封回函更堅定了他們尋親的決心。在此之后,他們4人又相繼聯系到凌志通等5人。
正是從那時候起,灌南這8位大叔和1位大媽,攜手踏上尋親之路。
很理解親生父母
從沒怪過他們
方桂珍介紹,養母曾告訴她,親生父母之所以將她遺棄,是因為困難時期家里實在養活不了那么多孩子,“所以我很理解他們,也從沒怪過他們。”
成家以后,方桂珍先后生了兩個兒子,后來又抱養了一個女孩。如今,三個孩子均已成家。巧合的是,其女兒和二兒子都在蘇州安家。在方桂珍看來,這是她和蘇州解不開的緣分。
在9人中,凌志通為尋親在外奔走最多,除了多次參加各地尋親大會外,只要聽到什么消息,他都會想盡辦法去聯系。在將自己的信息掛上尋親網之后,曾有個40多歲的女子主動和他聯系,還發來一家人的照片,“她家是兄弟三個,其中一個跟我長得很像,我們的姓、血型以及遺棄時間都對上了,只有具體由哪個派出所送到孤兒院這個信息沒對上。”凌志通說,這可能是他最接近親人的一次,遺憾的是,后來與對方又聯系不上了。
多年尋親路,充滿艱辛,但在9名“蘇州棄兒”眼里,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根,這些都不算什么。他們現在的生活很好,尋親目的也非常簡單,用他們的話說:“我們想知道親生父母在哪兒,畢竟他們是生育我們的人。我們不怪父母,只想盡點孝心。”
據了解,我省已向全國尋親網推送尋親信息2782條,尋親成功150例;此外,通過其他方式推送尋親信息51條,尋親成功16例。我省在救助工作中幫尋親的舉措,被民政部在全國民政系統中充分肯定,這背后,離不開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許帥的影響。
時長:12分
根據張銘提供的線索和信息,賈海濤從中排查出一條較像的線索——“尋找1995年出生,1998年失蹤的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的黃嘉鵬”。按照這條線索,他很快搜到一個帖子:“尋找1991年出生,1996年失蹤廣東省汕頭角田東村鄭雄坤。
他們大多已年過半百,還揣著一個未了的心愿:見一見親生父母 2003年,黃新民找到了當年為自己辦理戶籍的民警張玉書,在他的幫助下,黃新民看到了自己的出生證明和遷移證,遷移證上有其養父母的姓名和遷移地址。
“父親,你跟我回去吧。”昨天上午,在驛城區順河街道雷莊村張李園村民組的一處田埂上,來自山東的67歲老人張吉興一邊說著,一邊放下雙拐,給“父親”磕頭。
【回顧】 東方今報愛心行動獲央視盛贊 2012年7月18日,剛出生不到半個月且患有先天性腸梗阻等的男嬰奇奇,被父母遺棄在了就醫返家的路上。憑著職業的敏感,記者找出了地圖,奇奇被撿是在鄭堯高速郟縣出口附近,而李俊峰家是魯山的。
走失兒童,一個牽動千萬父母和社會的話題。7月29日上午,鄧州市玉泰酒店大廳里一場感人的出門在外酒尋親活動,給三位走失兒童的家長帶來了莫大的福音。
摩洛哥艾濟拉勒市(Azilal)男子阿布拉·穆罕默德(Abragh Mohamed)2年前曾親手埋葬因車禍“喪命”的妻子。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3日報道,愛爾蘭一個Jellycat毛絨兔玩偶被主人落到一家五星級酒店后,在酒店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Facebook上開啟了一段神奇的“尋親”之旅,走紅網絡。
去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好心人張紅琢,與本報聯手為兩名安葬在異鄉的駐馬店籍烈士找到了親人。
2010年8月份,河南省援疆工作領導小組下發文件,確定洛陽市對口支援紅星一場,駐馬店市對口支援紅星二場,濟源市對口支援火箭農場,信陽市對口支援紅星四場,漯河市對口支援紅山農場,焦作市對口支援黃田農場,周口市對口支援淖毛湖農場,三門峽市對口支援柳樹泉農場。
看到有人發尋人啟事效果不佳,一名小伙子扮成小丑吸引路人關注,而他這么做,只為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
2013年7月18日,河南溫縣公安局南張羌派出所副所長李彬在轄區走訪時,救助了一個尋親不著、落難他鄉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