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的“石頭”:患“坐骨神經癱瘓” 堅持站著上每一節課
從城口縣城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近五十多公里過山車般的顛簸,便到了城口縣高觀鎮的蒲池村小。返校拿成績的日子,四年一班的教室里,一位白發蒼蒼的教師站在講臺前,將“三好”學生與進步學生的獎狀一一地發到孩子們手中,并為每一位獲獎學生送去一份“大禮”——一套畫筆。
58歲的范天學在這所村小扎根教書已經38年了,蒲池小學只接收一至四年級的學生,所有學生四年級讀完后都得轉去鎮中心小學繼續就讀。所以,這是范天學為四年級一班的孩子所上的“最后一課”,按照以往“慣例”,他自掏腰包,為自己的優秀“畢業生”準備一份實用的禮物。
下課后,學生都走光了,一位女生還在教室躊躇著。范天學以為她在等著家長來接,便也一邊修改作文,一邊陪著她等待著。十多分鐘過去,女生終于捧著一個用透明塑料袋包著的東西,紅著臉,扭捏地走到范天學面前:“老師,送你的。”范天學一看,袋子里是把雨傘。原來,以前放學的時候遇到下雨天,范天學總會親自用傘送沒家長接的孩子回家,一把小小的傘容納空間有限,往往把幾個學生送到家后,范天學的全身幾乎濕透了。范天學反復推辭,女生卻硬把傘塞到他手里,飛快地跑了。
受到學生的愛戴,對范天學來說并不是偶然。 1978年,20歲的范天學高中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蒲池做一名小學教師。從最初的泥土瓦房,到如今新修的校舍,蒲池小學也從最開始只有范天學一人開展教學,到現在有了4名教師。
“山里太偏遠,年輕的老師不愿意來。”因為人手不足,范天學除了上課,還要負責學生的日常安排、學校的設施建設等等,常常需要熬夜加班。幾年前,由于操勞過度,范天學患上中度“坐骨神經癱瘓”,幾經治療,病情反反復復,始終不見好轉。
一次語文課堂上,正在板書的范天學老毛病又犯了,痛得齜牙咧嘴,汗水涔滿他的額頭,直不起腰來。“范老師坐下來歇歇吧,看著您站著上課我們心里實在不是滋味,您還是坐下來休息休息啊!”學生們心疼地說。但范天學怕坐著講課耽誤教學進度,也不方便板書,所以仍然堅持站著上每一節課。
溫暖的“石頭”:曾獲國家教育部燭光獎 半夜背學生下山看病
1999年9月10日,范天學獲得國家教育部第一屆燭光獎。他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學校,對學生所付出的,不僅是在校的教育,更是生活中的幫助。
城口高觀鎮地處邊遠山區,環境條件十分惡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早些年,學校還建在山上的時候,遇到生病得跑十多里山路才能到鎮醫院。而山里的孩子大多是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
一次凌晨,范天學剛利用晚上空閑時間打著燈耕完地,正在家里批改作業,“砰砰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了。開門一看,是范天學班上一位學生的奶奶。原來,那個孩子傍晚發高燒,到凌晨也還沒有退燒的跡象,并且開始說胡話。奶奶急了,可她一個人在家,實在沒力氣把這個半大的孩子背到十多里外的鎮醫院,只能求助范老師。
范天學二話不說,披上件外套跑出家門。接到孩子,又馬不停蹄地背起著她往衛生所趕。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終于到達了鎮衛生院。這時,他雖然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全身也被汗水打濕,但他并沒有停下休息。仍然跑上跑下幫學生掛號、繳費,然后又把學生從三樓背到一樓進行檢查,隨后又背回三樓病房。經過治療后,學生終于蘇醒了,范天學這才松了一口氣。
對于學生們來說,范天學是像父親一樣的角色,給予他們無私的關愛。在課余時間,范天學常常和孩子們呆在一起,努力減少他們心靈上的孤單與寂寞,讓學生們能夠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無悔的“石頭”:為了學生“拋下”重病妻子 扎根大山38年無怨無悔
2012年,范天學妻子椎尾滑脫,曾先后兩次到重慶做手術,他本應陪同治療,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妻子剛出手術室還在重癥監護室,他就離開妻子,回到學校繼續上課。
范天學對待妻子如此“無情”,但妻子并沒有任何埋怨,“ 我叫他把娃兒教好,我自己能扛住。”直到現在,每每提到此事,范天學也是一臉愧疚,“孩子們的學習不能耽誤,那時候又沒有老師來代課,我只能狠心離開。”雖然如此,但范天學直言并不后悔。
執教的38年里,并不是沒有去更好的學校的機會,可范天學都拒絕了,“這個教學點地方偏僻,學生少,教學設備相對較落后,其他老師來不一定能待得住。”范天學說,自己是本地人,和學生家長都是鄰居,留下來最合適不過。況且,他早已和學生以及附近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范天學為學校一直默默堅守,令他欣慰的是,在他和學校其他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環境變得整潔亮麗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人數從最開始的45人增加到現在的90人,家長們都對這所村小都豎起了大拇指。
范天學沒有進過大學,非科班畢業,但他像塊無怨無悔的石頭,38年毫不動搖地扎根在蒲池小學,為無數的農村孩子開啟人生理想的大門,幫助這些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再過兩年,范天學也將退休,他說,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來到蒲池小學,支持農村教育。而只要孩子們需要他,他仍愿意留在這里,如同大山里永遠沉默卻堅韌的石頭。
(記者 徐啟峰) 12月13日,周口市2016年道德模范進基層巡講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在川匯區隆重舉行,11位道德模范匯集一堂,5位道德模范登臺匯報,向與會的300多名觀眾講述感人至深的故事。
結合我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實際,重點關愛保護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進行關愛建檔登記、健全保護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幫扶困難留守兒童、援建愛心家園和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等工作。
據李淑鴿介紹,她1978年高中畢業后,開過照相館、服裝店,搞運輸、賣家電,憑著睿智、干練,樣樣干得紅紅火火,上世紀80年代就是萬元戶了。“李淑鴿媽媽”成了孩子們口中最親切的稱呼,她說每當聽到這些喊聲,滿身疲憊便煙消云散。
11月22日,中緬邊境芒海鎮,緬甸邊民馬旺和妻子khongnaw帶著學生在與當地的親戚交流。馬旺說:“上個月20號晚上炮聲在山頭響起,飛機也過來了,我們半夜2點鐘就起身,開始連夜逃亡,跨過勐古河來到中國境內。
啟動儀式開始前,愛心企業員工代表表演了舞蹈《努力》、《愛是一條河》等精彩節目,詮釋了關愛、奉獻的精神。精彩的演出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11月9日,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讓我們一起跟隨特約觀察員張凱麗,給孩子們鼓勵,為孩子們加油。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11月10日上午,在正陽縣城西關的小菊蛋糕房,一場為留守兒童過生日的愛心儀式正在舉行。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說,對此,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提出,落實家庭監護責任。“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專業化、體系化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各部門真真正正做實事,研究細致的問題和工作,最終構筑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專業化網絡。
經國務院批準,2016年11月至2017年年底,民政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將在全國聯合開展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為主題的農村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
昨日,民政部發布的今年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結果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如何控制留守兒童輟學,行動計劃提出……
“父母與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紐帶本應該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在“留守兒童問題”上卻出現了松弛,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資料圖:一名四川省北川縣的留守兒童收獲“神秘禮物”——外出打工三年的父親通過“快遞”的方式將自己“運送”回孩子身邊。安徽提出,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返鄉創業門檻,健全返鄉創業公共服務,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提供便利條件。
在網絡上,他是擁有百萬粉絲的“搬磚小偉”;現實中,他是90后農民工石神偉。而這也改變了石神偉的生活軌跡,一年來,作為農民工的石神偉相繼迎來了第一次掙廣告費,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上電視節目…… 石神偉在工地宿舍里休息。
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7名初一學生被老師處罰,在講臺上向同學下跪并打自己耳光。12日前鋒區教科體局介入調查證實此事屬實,將按規定處理。例如同樣是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是學習態度的問題,而有的是學習能力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上有所改進。
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7名初一學生被老師處罰,在講臺上向同學下跪并打自己耳光。12日前鋒區教科體局介入調查證實此事屬實,將按規定處理。例如同樣是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是學習態度的問題,而有的是學習能力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上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