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合在家里為上門求醫的患者診治
記者 王健 攝
“我問什么,你答什么”“我說話你都沒認真聽,那我不說了”……陜西省友誼醫院退休醫生吳合留給患者的印象總是不茍言笑、有點兇巴巴的,甚至不熟悉的患者去看病時還有點發憷。然而這位“怪脾氣”老太太卻獲得無數患者的尊敬。
她不是個愛熱鬧的人,卻常年在家免費接待患者問診;她給患者看病時,從不開昂貴的藥,還留下私人電話以便咨詢;明明過得很節儉,但只要有公益捐贈的機會,卻成了“大款”。92歲的吳合用自己的行動闡述著“醫者仁心”的故事。
“奇怪”的問診
背后是醫生的良苦用心
一件寬大的灰色毛衣、深藍色的長褲,腳上的一次性拖鞋已經磨得起毛,滿頭銀發的吳合身穿便裝坐在沙發上。不大的客廳被“占據”成為診室,茶幾變成了辦公桌。地上整齊地堆放著一捆捆已經發黃的病例和就診登記本。這是吳合多年的習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她都會詳細記錄,并將病歷編號造冊、建立詳細的病程記錄,以便跟蹤隨訪。
“哪里不舒服?”“是否容易感冒?出汗多不?胃口好嗎?大便如何?抽煙喝酒嗎?”“如果抽煙喝酒,必須戒掉,否則你就不要看了,看也看不好,白花錢……”
前來問診的病人剛一落座,吳合一連串看似尖刻的發問讓患者小趙面紅耳赤,坐在那里不知所措。
今年24歲的小趙在高新一家企業做會計。半個月前,臉上開始冒痘痘,而且越來越嚴重,跑了很多醫院、花了不少錢都沒有看好。
“來,你翻開書第17頁開始念,要大聲念。”初診后,吳合便拿出一本書讓小趙讀。
來看個病還要念書,真是奇怪。起初小趙磕磕巴巴地還有些不情愿。在念到“激素類藥臨時效果很快,但因為有降低免疫力功能的作用,癥狀會越來越嚴重”這句話時,小趙恍然大悟地看著吳合說,“哦,我現在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
小趙說,之前為看病花了好幾千元,也不見好轉,醫生開點藥就完事了,自己總是一頭霧水都不知道為啥得這種病。
“吳大夫不茍言笑,還有點兇兇的,還讓我念書,嚇得我差點就準備不看了。現在終于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小趙說,自己知道了病因,以后就可以多注意,加強預防。
替患者省錢
想辦法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
吳合這么“兇”,為什么很多病人還專門上門找“罵”來看病?
來自延安的李軍梅感觸頗深。李軍梅14歲的兒子因為雙腿患皮膚病痛苦不堪,“時常癢得半夜睡不著。皮膚經常被抓破,難以愈合留下瘢痕。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褲”。
8年來,李軍梅母子倆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各大醫院,理療、偏方、打針吃藥嘗試了各種方法,病情依然沒有好轉。“給兒子看病已經花了十幾萬了,我們經濟條件也有限,實在扛不住了。”李軍梅說。
今年2月份,在親戚推薦下,李軍梅母子倆坐火車專程趕來西安到吳合家中問診。李軍梅告訴記者,別看老太太脾氣有點怪,和其他大夫看病方式不一樣,但老太太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為病人好。她看病特別認真,每次診斷后,都會在病歷本上貼上一張針對性“注意事項”,上面除了列出詳細醫囑,更多的內容則是生活習慣的健康科普。
更重要的是,吳合開藥時總想盡辦法為患者省錢。“當時吳大夫總共開了300元錢的藥,我心里還打鼓,這能治好嗎?”李軍梅說。按照吳大夫醫囑,孩子服藥2個月后,雙腿上的皮膚病明顯好轉,讓一家人喜出望外。
如今吳合的患者大多數是口口相傳慕名而來。患哮喘多年的岳師傅說,當初自己也是慕名而來,因為吳大夫不光醫術好,還總是為患者考慮,開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藥物,“有一次,我女兒皮膚過敏,來找吳大夫看病。開藥時其中一種藥才0.85元,孩子用了1個月就好了。”
無法下樓
在自己家里設“門診”
1924年出生于河北的吳合,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1954年轉至陜西省友誼醫院,并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免疫變態反應科,在恢復免疫功能為原則的防治反復感染、過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
1979年,吳合到了退休年齡,但她離不開工作和病人,主動要求再返工作崗位。醫院返聘了她,這一坐,又是30多年。
醫院也曾勸說吳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絕了。2015年初不拿任何津貼和補助,吳合開始義務坐診,“不給錢沒關系,只要讓我看病就行”。因為在吳合看來,退休了還上班是因為還有很多病人需要治療,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義。
去年10月,因為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她就改在家接診。考慮到老人的年齡,醫院只在上午安排少數患者。每天吃完早飯,吳合在電腦上查收郵件后,便坐到客廳沙發上等候病人上門。
熱心公益
20多年資助79名學生
在熟悉吳合的人看來,這位老太太不茍言笑、不善交際、衣著樸素、生活簡樸,但只要有公益捐贈的機會,吳合卻格外大方。
老人有一本特殊的“賬簿”,里面記錄的不是日常開支,而是多年來資助的79名貧困學生的名單。里邊記錄了老人每一筆捐款資助對象的情況、地址、數額、時間。
那些受資助孩子寫給吳合的感謝信裝滿了整整兩大袋子,發黃的信紙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吳合叔叔,感謝您給我的幫助……”一名孩子的來信引起記者注意,對此吳合老人笑著擺手說,“這些孩子基本沒見過面,不知道我是男是女。”
雖然先后資助了79名孩子,但吳老至今見過的孩子寥寥無幾。孩子們只能通過一紙書信來傳遞對老人的感激。接受資助多年,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吳合性別,感謝信里有的寫著“吳合爺爺”、有的寫著“吳合叔叔”,但每封信的信紙和信封老人都會細心地將其裝訂好,進行保存。
吳合還曾3次獻血,一次獻骨髓,并申請登記了捐獻角膜和遺體,她希望將自己的一切回饋給社會。
“她離不開自己的病人。”老人的女兒朱建平說,母親不光義診,還曾給家庭困難的患者交納住院費。只要母親喜歡去做的,家人都會支持的,這也是她理解的“孝”。所以她退休后就專門陪著媽媽,當她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記者 張黎娜
作者:王健
“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是12月19日上午西平縣柏城鎮居民吳愛華女士送給人民醫院錦旗的字樣。
在兩人爭執過程中,有幾位醫務人員和患者上前勸阻,“慌亂拖拽中他就把我頭撞墻上了。
有識之士指出,緊急救助免責有望推動公共場所AED普及應用,從而提高猝死救治率。丁偉說,為了解決這類緊急救助可能造成的損傷問題,《條例》鼓勵社會組織通過商業保險、獎勵等形式,實施支持和引導。
記者昨日獲悉,我省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患者,經過醫療部門13天的精心治療,已于日前康復出院。
據韓媒報道,受高溫炎熱天氣影響,今年夏天,韓國熱射病等溫熱病患者超過了2000人,創歷來最高紀錄。據韓國國民安全處統計,截至本月21日,共有209萬條養殖魚類、357萬頭家畜和341萬只雞類死亡。
利用生物三維打印機制作的血管是個性化的,可以針對每個病人的生理狀況一對一的‘定制’,這是其他技術手段難以實現的,也是生物三維打印機的絕妙之處。
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舉行會議,要求醫療機構必須依法執業,禁止出租或變相出租科室,禁止發布虛假醫療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
日前,安徽宿州男子劉某某在徐州做胸腔手術,出院第二天右腎“失蹤”的報道被多家網絡媒體轉載,引起廣泛關注。胡波證實,去年6月20日,患者劉某某在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接受手術,在術后的第二天,以及術后第五天的CT上可以看到,劉某某的右腎清晰存在。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發布的《糖尿病地圖》(第七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20~79歲的人中約有4.15億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億人潛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風險。
任內科護士潛心研究靜脈穿刺技術,多次在自己手上找血管練習穿刺,贏得了患者的“神槍手”綽號,同時積極引進靜脈……
急診工作需要出診,因暈車曾經吐得一塌糊涂的她,擔心影響出診就每日坐公交車,休息時體驗坐救護車;急診監護室無陪護……
患者在醫院治療床上、手術臺上遭遇多次加價,治療費用從最初的400多元,一路漲價至6000多元,帶的錢花光后又被迫寫下1750元的“欠條”。鄭州市衛生監督局已向鄭州市第二中醫院下達了整改意見通知書,要求醫院就存在的不規范行為作出限期整改。
患者在醫院治療床上、手術臺上遭遇多次加價,治療費用從最初的400多元,一路漲價至6000多元,帶的錢花光后又被迫寫下1750元的“欠條”。
日前,西平縣董某來到西平紅山醫院(郾城骨科),將一面寫著“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錦旗送到了朱醫生的手中,以示感謝。
泰國公共衛生部長Piyasakol Sakolsatayadorn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說,泰國境內已確診第二例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患者。去年6月18日泰國確診首個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患者也來自阿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