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香木林路某蔬菜店老板讓顧客自己選菜、稱重、付款,圖為老板用粉筆寫的操作方法。
蔬菜店門口老板空時幫顧客結賬。
“無人菜攤”的無奈
店主由于下午忙于網上下單的蔬菜配送,分身乏術,便效仿起自買自取自助的法子。
“無人菜攤”的無為
主打“會員制”,一塊小黑板明碼標價,會員只需做個買菜記錄,便可提著菜離開。
“無人菜攤”的無欺
買賣雙方都覺得賬目無差,而周邊商販反映,“都一個月了,還沒見過悄悄拿了菜走的。
3月7日下午,成都市一家蔬菜店門外,一塊小黑板告知來往市民,老板外出送貨,買菜自助。
店內,燈亮著,無人看守,30余種蔬菜照常擺放,進店的市民到店挑選好蔬菜,讀出稱量數字,再在翻開的小本子上記下自己的會員號、品種、重量后,徑直提著菜離開。
“無人菜攤”的場景已在一個月內反復出現,老板整理賬目后,告訴記者,“我在,還是不在,賣出的錢都一樣,沒差!”
口/耳/相/傳
菜攤全自助 會員制結算
3月7日下午,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成都市成華區香木林路,見到當地居民口耳相傳的這家自助菜店。10平方米左右,滿滿當當地擺放出30余種蔬菜。
店主邱先生介紹,自己經營該店鋪6年,最貴的蔬菜為9元的蒜薹。今年起,他開始運營蔬菜網站,由于下午忙于網上下單的蔬菜配送,店上常常沒人看守。想過再請人,又無奈于線上運營還沒盈利。
一日,兩難的他突然想起,20年前讀大學,食堂里曾興起自助服務,“學生自己打菜,自己取票,自己找零。”于是,他萌發了自買自取的想法。
他把自助服務對準了會員。目前,他這個菜攤登記有兩千多個會員。會員每月提前“充值”,再分次按消費額度扣款結算。“他們信任我們,我們也信任他們。”自大年初六起,邱先生便掛出了小黑板:買菜自己過秤,表格中記下會員號、品種名稱和重量。他每天下午1點出門送貨,4點左右歸來,他按小本上的記載計算出會員的消費金額。指著掛在墻面上的價目表,他說,所有蔬菜價目一目了然,來往的市民可以對照計算。言下之意,這是一本明賬。
周邊的商販對記者稱,“看邱老板外出,我也常常轉過頭去看看,都一個月了,還沒見過悄悄拿了菜走的。”“有時,過來買菜的喊半天沒人應,就讓我們幫忙看著稱重,總覺得有人看著才敢買。”“之前覺得邱老板膽子大,現在,看來,是我們多慮了。”
記/者/直/擊
路人不見攤主 多放棄買菜
下午1點50分,邱先生翻開記錄了5頁的小本,手繪出17橫行表格,豎直列出會員號、產品名稱、重量等名目,攤在桌上,“有時,一下午能記滿一頁”。接著,他從角落拿出一塊小黑板,放在店鋪門口,騎上電瓶車,便外出送貨去了。
記者坐在遠處,進行了40分鐘的觀察。
來來往往的市民總要在小黑板前駐足一番。其間,兩名市民先后到店選好蔬菜,稱量好,分別小本子上記下會員號、品種、重量……而一些不是會員的路人在幾次呼喚,仍不見老板的情況下,放棄了買菜,空手離開。會員馮女士說,每月,她充值100元,夠一家三口吃一月,買菜時可以享受會員價,自己從來不會去核對自助購買蔬菜的扣款金額,“開銷都不會有太大差別”。
下午2點50分許,老板回到店鋪,提筆計算著:1792號會員,豌豆尖,共計2元;1499號會員,西紅柿、紅辣椒、韭菜……共計15元。他翻著往日的賬目,告訴記者,“這個月來,我的銷售金額跟以往比沒太大差別。我在店還是不在,都一樣的!”
內/情/打/探
店主學建筑6年前改賣菜
大學時,邱先生學建筑,畢業后,也一直在工地上干活。6年前,酒桌上,朋友們漫談,把農業和電商模式結合,應該很有前途。這話讓他聽進去了,說干就干,幾個月后,他與6戶農戶合作,創立起一家合作社。起先,他只想收購農戶的產品,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盈利。然而,“現實卻讓我折了腰”,由于缺乏數據等原因,網絡平臺始終營運得不理想。為此,他放下身段,開起了蔬菜實體店。
為了掌握蔬菜銷售數據,他從店鋪開業之初,便設置了會員制。每次會員前來買菜的單次消費金額,他都輸入電腦。賣菜,面對的總是一堆零錢,統計工作量不小,但6年來,他也因此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數據庫。通過整理數據庫,他摸索出一定規律,“現在,菜價的增減趨勢,我大致能判斷”。有了這樣的基礎,他決心重拾6年前未能完成的事——運營蔬菜銷售網絡平臺。由于已有人走在了前列,多數餐廳、酒家都已有了供應商,他只好將目標對象鎖定在家庭用戶上。
自今年年初運營以來,他的網絡平臺只吸引到了100多名會員,而據他計算,要達到盈利點,至少得吸納3000名會員。盡管之前實體店經營得不錯,他的資金鏈還是出現了卡殼。過年了,由于平日守在實體店的員工希望農歷二月以后再返城上班,而他要忙著配送蔬菜,不得已才想出了“無人菜攤”的招。
而效果則正如他所言,在與不在,其實差別不大。
2016年10月23日,在貴州遵義紅花崗區南關街道南嶺村,菜販在鐵路上擺攤賣菜。
3月7日下午1點過,成都市成華區香木林路,一家蔬菜店掛出小黑板稱,老板外出送貨,買菜自助。每天下午1點出門送貨,4點左右歸來,他按小本上的記載計算出會員的消費金額,“我不在的時候,售賣金額跟往日一樣。
老朱(化名)50多歲的年紀,山東人,菜販,在北京房山賣了近三十年的蔬菜。
陳先生說,附近的水果攤和菜攤晚上都不收,大家都是用棉被蓋上,可是一個月來,附近菜攤已經被偷了四次了,“還凈挑金針菇、西藍花等貴的菜拿。
陳先生說,附近的水果攤和菜攤晚上都不收,大家都是用棉被蓋上,可是一個月來,附近菜攤已經被偷了四次了,“還凈挑金針菇、西藍花等貴的菜拿。
給顧客遞裝菜的塑料口袋,稱重,收錢,這賣菜的活7歲的麗麗干得很老練,也很開心。當她賣出一份份菜……
賣菜叔的名字叫姚啟中,是安徽阜陽人,目前全家人依靠他在北京賣姜維持生活。”姚啟中稱,他到了北京就在路邊賣咸菜,咸菜一賣就是6年,這期間他將老婆和孩子接到北京。”姚啟中說,寫著寫著自己就跳出菜市場,把發生在身邊的大事兒也記到日記中去了。
10月14日清晨6時20分,市民王先生向本報來電稱:汝河小區內一菜攤下,躺著一男子,左手都是血,疑似割腕自殺。
而同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售賣價格,在市場上普普通通的小白菜、香菜、油麥菜和菠菜白上了豪車,價格卻翻了好幾番,一小袋50元。
鄭州表情:鄭州無人菜攤 一元一份誰在光顧
周女士當場用手機拍了照片,她指出是回頭男子搶了她的項鏈。年約30歲,男,身高約175厘米,剃平頭,身材胖壯,作案時穿黑衣、藍色牛仔褲及白底休閑鞋 8日下午,周女士帶著女兒去市場,不料被搶匪盯上。
昨日上午,有市民撥打熱線稱,早上7時許在西工區邙山農貿市場,因為鄰近菜攤的菠菜比自己的便宜五分錢,一中年菜販用刀將鄰近攤位菜販捅死,并捅傷其妻子。昨日下午,洛陽市金谷園派出所案件偵辦大隊二中隊表示,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審理中。
臨近春節,家里的聚會越來越多,小張這個單身男青年也發現了電子菜譜軟件的好處——省錢。除了在買菜時盡量按需購買,說起處理冰箱里的“邊角料”和“尾菜”,小張也頗有心得。
根據網友圖片顯示,在這輛保時捷911跑車的前蓋上,擺放著用保鮮膜精心包裝的青菜,還手寫了一個“自家陽臺菜,健康無污染”的牌子。而在朋友圈里流傳著保時捷買菜姐與路人對話的視頻,視頻中,賣菜姐對路人的問話非常不屑,還揶揄對方“買不起就不要看。
菜攤上有一個紅色的大木箱,上面貼著“自助菜攤、自由選菜、自己付錢”幾行字。這個無人看管的自助菜攤就擺在下沙新開的海天農貿市場二樓的一個角落里。昨天,記者在菜場里繞了一圈,總算找到了這個網友口中“很炫”的菜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