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慶元縣一名小學生被幾名初中生毆打,遭香煙頭燙傷。
江西永新縣一名女生被要求下跪,遭七八名女生圍毆。
南京浦口區(qū)初一男生被逼自扇耳光,被迫吸食大便。
陜西女孩被毆“失聯”;浙江慶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學生;安徽一名小學生因無錢“上供”被虐……這些近來發(fā)生的校園暴力讓人吃驚、令人發(fā)指。是什么讓處于花季的孩子們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背后,該如何反思、管住校園暴力?
暴力頻發(fā)
涉事者是小學生初中生
5月6日
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而被幾名同學毆打訛錢。女生在給父親留下字條“我走了,無期,不見”后“失聯”。半個多月后,女孩家人輾轉多地,終于在西安一家面館找到了她。盡管隨后她就讀的藍田玉山中學對12名涉事學生進行了處分,但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回來一個多月了,心理陰影無法消除。她還是不愿意上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自己封閉起來。
5月20日
安徽一名小學生因無錢“上供”被逼喝尿。在僅有7人的班級里,班干部借“權力”橫行霸道,多次以檢查作業(yè)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要財物;5月18日,深圳龍崗區(qū)嘉聯學校2名學生,因不滿對方在QQ空間“互黑”對方,通過網絡約架,引起十幾人在學校門口互毆。
6月10日
據網上公開的視頻顯示,南京浦口區(qū)陡崗中學初一的陳同學被高年級學生索要錢物,拒絕后遭到毆打,被逼自扇耳光,后在廁所被迫吸食管子上的大便。據了解,對方還將毆打和侮辱的過程用手機拍下,并發(fā)送給部分學生和家長。該校負責人11日向受害學生和家長表示了歉意,并表示校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將加強內部管理。
6月21日
一段“小學生被多人圍毆”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幾名初中生把一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并用香煙頭燙傷小孩。事件發(fā)生后,慶元縣委、縣政府迅速成立事件調查處置工作組,連夜開展相關調查核實處置工作。慶元公安23日表示,受害小學生目前已經找到,當時在場的4人也已到案,均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6月21日
江西永新縣發(fā)生一起多人圍毆女生事件。多名網友反映:一名女生被要求下跪,遭七八名初中生圍毆,打人視頻時長5分多鐘。永新縣公安局接到報案后介入調查,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學生有2人,中學生4人,3人已輟學,年齡都在12至16歲之間。24日,5位打人女生家長到醫(yī)院看望受害女生黃某,并向黃某及其父母道歉。一名涉案人員劉某已被刑拘。
網友觀點
家庭學校教育缺一不可
微信好友“誠信小李”:校園暴力頻頻上演,對受害者心理或者人生產生不可估摸的陰影。建議法律法規(guī)重新修訂,加大懲罰力度,還校園一片藍天、友誼、團結。
微信好友“夏增金”:這也不能全是校方的責任,要整個社會和家長來教育孩子,家長平時也沒有好好教育,致事件的發(fā)展如此惡劣。法律也要修正,對未成年人的處理要嚴格一些,不然下次可能后果更加嚴重。
微博網友“雅雅”:其實人心本善,有些人只是誤入歧途卻又不思悔改,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學校老師家長共同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這種事情的發(fā)生。
微信好友“自己”:對那些暴力傾向的打人者的處罰力度太輕了,不管是對暴力打人的未成年人還是他們的監(jiān)護人都沒有起到震懾作用。國家應該加強未成年人的保護,但也要加強對其的懲戒,不是道歉賠禮,用錢補償就可以解決問題,強制管教,監(jiān)護人的連帶責任都要追究!
專家分析
施暴投射社會積淀問題
校園暴力,每個時代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上世紀八十年代,校園暴力也曾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記者調查了解到,近年來校園暴力卻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特點,女生之間的暴力逐漸增多。有專家分析,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反思這類事件的多發(fā),這其實是長期積淀的社會問題的外露。
青少年的自我認識、人格均處于成長期,其行為模式多來自于效仿。致力于兒童情緒管理和暴力預防的陜西“夢想校園”項目負責人黃烜說,如今,一些社會戾氣、成人施暴行為,隨著網絡傳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導致孩子不自覺地拿起暴力武器,從中獲得“存在感”與“成就感”。
從社會深層次原因來看,如今,“獨生子女”式的社會結構、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評價的學校教育等問題更值得深思。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燕說,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個個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虧,造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心態(tài)。有些孩子可能學了文化知識,但在層層庇佑下,社會認知差,缺乏責任心。其次,現在的孩子比富心理嚴重,這使得孩子容易產生集團式的歧視、階層性的劃分。“獨生子女從小孤單,上學后喜歡拉幫結派”。
“不吃虧”的理念助漲了校園暴力情緒。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羅坤說,孩子“絕不吃虧”的情緒被帶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孩子過分溺愛是我們教育的缺失。”其次,教育理念出了問題。現在的家長一門心思讓孩子上名校,關于孩子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如何交際,如何培養(yǎng)孩子性情,思考得卻很少。這些隱蔽的心理問題,為暴力行為埋下了伏筆。
學校“以成績?yōu)闃藴剩悦槟繕恕钡慕逃砟睿沧尷蠋焸儍H抓學習,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張燕說,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老師想管不敢管,對學習之外的事情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大事化小
施暴者有可能再次施暴
近期,這幾例惡性事件背后,都有著共同因素: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施暴手段殘忍。同時,對于施暴后果,施暴者并不清楚。
雖然有關部門給予了關注和重視,但記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會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為處理原則,可能會出現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處分,極易再次施暴,且對身邊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應。
專家指出,對這類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預防校園暴力必須讓家庭、學校、社會各司其職,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大司法力度,將矛盾化解于無形、防患于未然。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他們的發(fā)泄有時很極端。”張燕說,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愛心,培養(yǎng)互相尊重的理念,多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通過社會的良好引導,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同學關系是校園生活的重點,未成年人遭遇校園暴力在各國都有類似的情形。據了解,韓國將人性教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日本加強學校教育和咨詢服務。有些國家,15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基于案情的嚴重程度,可以考慮當做成年人對待。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當前我國法律并未對校園暴力作出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懲戒規(guī)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則性的規(guī)定。為此,有專家建議,法律可以探討設計新的制度和教育矯治措施,加大懲戒力度。
多名專家指出,將法制教育內容列入中小學生教學計劃,將學校與課堂建設成為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嚴加懲戒不是目的,教育矯治才更為迫切。
綜合新華社、央廣
校園暴力,為什么屢禁不止?專家認為,孩子身心發(fā)育不完全,情緒容易不穩(wěn)定。父母的暴力對待、家庭與社會大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引發(fā)孩子對暴力的效仿和崇拜。
日前,多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
身為家長,最擔心的事會有哪些?
整治校園暴力,法律決不能失位。保護未成年人固然是社會的責任,但當未成年人超越了法律底線時,就必須為此承擔法律責任。
2015年8月15日,在安徽建筑大學校園內,袁某點燃了潑灑在馬某身上的酒精,致使馬某面部、前胸、后頸等部位被燒傷。” 發(fā)生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學校園內的一起校園欺凌事件,則僅是因為課間糾紛同學反目。
楊國功一行來到鄭州市第九十九中學,現場察看校園設施,了解教學內容及在校生學習生活情況。楊國功對我市在預防校園暴力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肯定,并對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于校園暴力,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近年來更是呈現出了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殘忍極端、涉事人員低齡化的趨勢。
在成人眼中本應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里卻頻頻傳出校園暴力的丑聞。從肢體沖突到惡意勒索,從拉幫結派到群體攻擊,看似稚氣未脫的青少年總能刷新人們的眼球。
園是教書育人,伴隨孩子成長的地方,帶給我們美好回憶,不曾想就在溫馨美好的校園中,卻時常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
長期以來,我國校園內的暴力和欺凌問題經常見諸報端,有些還造成了嚴重后果。“校園暴力”泛濫現象已成為各界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
3月30日,一段學生暴力的視頻在“朋友圈”傳開。綏德縣教育局安全股股長雷國軍說,看到網上的視頻后他們就著手調查處理……
持續(xù)時間長達5分多鐘,被打者未還手。
時長:22分37秒
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報到完畢后接受《法制晚報》記者(微信ID:fzwb_52165216)采訪時透露,自己今年的提案關注校園暴力。
“為了處理一樁成都學生被美國學校退學的事情,我們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楊茜說,美國學校在開學時都會有新生指導會并發(fā)一些小冊子,里面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講得很清楚。答:家長很難遠距離遙控管理學生,所以我們建議孩子上寄宿高中由系統成熟的美國寄宿學校管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