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聯合報》
中新網1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苗栗縣73歲南莊鄉民黃汀輝早年曾在私塾教書,收藏超過30部明、清時期手抄本與古書,他謹守父親黃任水遺志創作古詩,感嘆世代變遷古詩不受重視,愿意免費教學推廣。
黃汀輝的父親黃任水師承三灣鄉大河底秀才邱吟文,學成后回到家鄉員林村開設“客語培文私塾”,黃汀輝18歲起擔任助教,負責指導學生背誦,黃任水過世后兩年,臺當局開始普設學校,黃汀輝才轉到民營公司工作。
黃汀輝退休后整理父親遺留的古書,發現竟有明、清時期的唐詩、尚書、詩經等手抄本與殿本,甚至還有“康熙字典”全集十二冊,但斑駁內頁與逐漸腐朽的綁線讓他相當心疼,開始深入研讀與學習,并遵照父親遺志嘗試創作古詩,至今累積超過600首創作,常獲地方文藝刊物刊登。他還收藏百家姓、千字言、四言雜字、人生必讀等私塾教材。
黃汀輝指出,父親臨終前曾告訴他“別放棄古詩,就算免費也要教別人”,讓他耿耿于懷,除不斷投稿推廣,也歡迎有興趣古詩的人與他交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