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圖:男孩與父母同床睡。
爸媽與娃關于床的“7年戀戰”
11歲男孩不肯與父母分房睡,家長無奈請教心理醫生專家:讓孩子跟家長分房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根據孩子性格一步步來“
11歲的大小伙子了,眼瞅著升初中,還不愿意跟我們分床睡。這樣一直依賴下去,啥時候是個頭兒……”上周五,長春市民張女士特意請假,一個人到心理醫院做咨詢。
張女士的兒子亮亮(化名)今年11歲,讀小學五年級。學習不太用操心,可有一個問題讓她和愛人很苦惱,“從小到大,晚上睡覺他就沒跟我們分開過。”張女士說。張女士一家住的三室兩廳,一間書房、兩間臥室,其中一個專門留給兒子的。雙人床,有書桌、書架,還有衣櫥、玩具箱,各種生活設施可謂一應俱全。“也算溫馨了吧,可孩子就是不來電。只肯在那兒學習,一睡覺就往我們臥室鉆,咋哄都不走。”從上幼兒園到升入小學,這個習慣從未被改變。
夫妻想招:
軟硬兼施 無濟于事
“從他上幼兒園的第二年就開始做工作。想了不少招,軟硬兼施都無濟于事。”張女士說。
辦法一:多引導為達目的,她從語言引導做起。“寶寶,你已經4歲了,是個小男子漢了。應該跟爸爸媽媽一樣,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一個人睡大床,沒人跟你搶地方,想怎么睡就怎么睡,多好?”……好話說了一籮筐,亮亮全都聽不進去。
辦法二:講故事聽故事,是亮亮的睡前習慣,每天一個,再晚也要聽。為了說服兒子去自己的臥房,夫妻倆給出新政策,每天給講倆故事,保證不重樣。“故事聽了,可他就是沒睡意,大眼睛滴溜溜亂轉,精神得很。”一折騰,就到晚上十點、十一點。第二天還得上班,實在挺不過兒子,夫妻倆只好放棄。
辦法三:給獎勵“你問問看,身邊同齡的小朋友,是不是都自己一個人睡啊?你要是也能做到,媽媽就滿足你一個小愿望如何?”了解兒子的喜好,夫妻倆使出糖衣炮彈的攻勢。可做了幾次思想工作,都提不起兒子的興致。
辦法四:發脾氣一直用心揣摩兒子的小心思,工作做了一大堆,結果都白費力氣。亮亮爸實在沒辦法,使出“殺手锏”———“武力鎮壓”。說也說了,打也打了,最后換來的是孩子止不住地號啕大哭。怕影響了鄰居,他們只能又把兒子帶回臥室。
長期與父母同床 孩子缺乏安全感
“長期與父母同床,對父母過度依賴,長大后無法獨立面對問題。缺乏安全感會對周圍的環境、接觸的人和事缺乏信任。”長春市心理醫院心理醫生張宇鵬說,大多數家庭在孩子三四歲時開始試著分房睡。由于孩子年齡小,缺乏安全感,導致分房的過程中,出現種種困難。
“怕黑的孩子,睡覺不讓關燈;換了新環境不適應,夜里頻繁喊家長。”張宇鵬說,這些都是分房初期孩子的正常反應,家長要懂得接受,正確來面對。
“孩子習慣了跟家長一起睡,突然要分房,不容易。家長急不得,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采取相應的對策。要一步步來,不能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急于求成,反而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不利。”張宇鵬說。
專家分析:
過度依賴是最大障礙
從4歲到11歲,亮亮成長的這7年,也是夫妻倆跟兒子為分床“斗爭”的7年。跟心理醫生傾訴后張女士才知道,想讓孩子跟家長分房睡,是很多家庭都面臨的難題。長春市心理醫院心理醫生張宇鵬說,不能獨立入睡的孩子,性格大多膽小、謹慎,性格敏感、內向、不愛與人交流,最主要一點:對父母過度依賴。
年輕時忙工作,張女士32歲才有了寶寶。夫妻倆對孩子很溺愛,生活中,幾乎事事都由他們來包辦。“家長以為是對孩子好,實際上恰恰遏制了自身獨立人格的養成。”張宇鵬說。
金鑰匙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吉林省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林立說,家長遭遇與孩子分房睡瓶頸,要懂得從自身找原因。“父母減少自身焦慮的同時,要掌握一定的育兒技巧和護理常識。”林立說,幫助孩子完成過渡,可以先分床、再分房。孩子從出生就在屬于自己的小床睡,上幼兒園后實現從分床到分房。
讓孩子喜歡自己的臥室。從家具的選擇,到裝修風格上,都可以讓孩子適度參與。讓他明白自己是房間的小主人。分房睡初期,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鼓勵,讓他們明白,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孩子缺乏安全感,習慣家長陪,可以為他們準備喜歡的毛絨玩具來替代。如果孩子表現好,要及時給予肯定、贊許或獎勵。獨自睡一周,獎勵同床睡一次,這樣滿足心理需求的獎勵要比單純的物質獎勵來得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