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近百名小學生穿過近千米長的拆遷廢墟回家
木塔寨小學位于拆遷工地中心,猶如一座孤島 本組圖片由記者 鄧小衛 攝
位于西安市太白南路附近的木塔寨村,拆遷工程從去年4月啟動,目前已幾乎全部拆遷,但是仍在使用的木塔寨小學還如孤島般矗立在一片廢墟中。孩子們上學放學,要經過人跡罕至的一條小路,這讓家長們焦慮不已。
學校現狀周邊全是建筑廢墟路上人煙稀少
李先生的兒子在木塔寨小學上學,他家在南三環以南的一個村子。每天早上,李先生要將兒子送到西萬路口,讓孩子一個人步行去學校,他再趕到丈八東路去上班。
李先生說,自從木塔寨去年開始拆遷后,孩子的上學路讓他越來越不放心了,“以前從丈八東路通往木塔寨小學的那條路上都是商鋪和人,如今村子一拆,兩邊都是建筑廢墟,還留下一些爛房子,黑乎乎的,路上平時連個人影都沒有。”
昨日上午10時28分,根據李先生送孩子的路線,記者從丈八東路向北,走向木塔寨小學。這條路如今已成土路,兩邊全是磚頭瓦礫,有些區域已被夷為平地。一站多路走了9分鐘,只遇見了2個人。
中午12時10分,在木塔寨小學向南這條路上,成群的學生走著回家。一名三年級的學生說,他從這出去坐526路公交車,媽媽在丈八東路上開了一個小商店,他每天中午都自己回家。“我們住在那邊的同學都是走這條路回家。”這名學生說,平時上學放學時,都有同學一起走,自己沒覺得害怕。“是不是女生害怕啊?我是男生不害怕。”
木塔寨小學向東走還有一條路,通往太白南路,長約500米,水泥路面,道路兩邊的工地都有圍擋。往來人群除了師生外,還有一些施工人員,沒有太多車輛,較為安全,李先生的孩子為什么不走這條路呢?李先生說,他從南邊過來,走南邊這條路近,加上太白南路是個斜路,繞到東邊就有點遠了。
家長憂心路上有安全隱患還要忍受拆遷噪音
在學校門口,家長杜先生說,自從這個村開始拆遷,每天他都得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看著娃進校門,“太操心了,這路上來來回回都是工程車,萬一出個事咋辦?”杜先生說,他也曾想過給孩子轉學,但跑了附近很多學校,孩子都上四年級了,再插班太難了。
除了上學路存在安全隱患外,家長們還有另外一個擔憂,就是學校一時半會還不會遷走。一位女家長說,拆遷那會,學校周邊整天叮叮咣咣地響個不停,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學習。“我還經常問孩子,上課吵不?娃有時候說吵得很。”
“現在村子基本就拆完了,很快面臨重新建設問題。你想想,那個時候整天要有各種工程車輛進進出出,學生上下學危險肯定是有的,產生的噪音問題、揚塵怎么辦?肯定會影響到學生上課啊。”這位女家長說,一想到娃在這樣糟糕的環境中學習,她就糟心。
家長辛女士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她說,“別看這周圍建筑垃圾現在有網遮著,碰到揚塵天氣你來看看,全是灰。娃上學放學回來,臉上都是土。為什么不能把新學校建好后再拆遷呢?”
面臨窘境新校建設受阻搬遷仍難實現
“村子不拆遷,哪來的地方重建學校?”對于家長的疑問,木塔寨小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目前的木塔寨小學占地7畝,學校現有學生570多名,一共六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絕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木塔寨小學負責人表示,從學校通往外面目前就兩條路,一條東西路,一條南北路。學校給家長講過,不讓孩子走南北那條路,畢竟那邊人少,有點不安全,但有些家長和孩子圖方便,依然走那條路。通往太白南路的這條東西路,以前路況也不好,幾個月前為了孩子們出行方便,也修好了。該負責人說,目前,村子的拆遷并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學校的用電用水都有保證。
據了解,木塔寨村拆遷后將在原址進行公園建設、路網建設和少量的商業開發。啟動拆遷時,就學校的安置高新區、雁塔區一起研究過,當時提出了分流方案,但考慮周邊幾個公辦學校學位已經滿額,木塔寨小學數百學生根本無法一下子分流,后來又提出換址過渡,但要想找一個能滿足教學條件的場所還真不容易。最終,在兩區協調下,只好讓木塔寨小學原址過渡,過渡時間大約為兩年。
昨日下午,西安市高新區管委會拆遷辦負責人表示,木塔寨小學的新址就在不遠處的太白南路上,設計學校規模是20畝,班級擴容也比原來增加一倍,學校的設施、硬件和面積都有改善。
不過記者了解到,新的木塔寨小學建設并沒有順利進行,由于前期一些問題,工程又暫時停止。這也意味著這570多名學生短期內搬到新教室的愿望仍然難以實現。
編后
給孩子們一個好的環境
編完這個稿子,我們也和家長們有著相似的疑問:拆遷之前把這些學生妥善安置到環境好些的地方,真的就那么難嗎?
相關部門確實有各種理由,也有各種難處,這些都可以理解。但570多名孩子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不知道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里留下什么影響?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我們的孩子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我們是不是也有著同樣的擔憂?
城市的發展固然很重要,但發展更應該以人為本,更何況涉及到的是孩子們呢?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及時地處理好其中的問題,早早讓孩子們搬進干凈、整潔、安靜的教室里。(記者段曉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