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加身”的蒙山大佛
提起蒙山大佛,黃超的驕傲寫在臉上,“咱們這大佛都上微博頭條了……”他一邊說,還不忘推銷他的生意,“你看這大佛‘黃袍加身’,這么巨型的僧袍都能創吉尼斯世界紀錄了,你不來合張影?機會難得?!?/p>
作為世代生活在太原西南晉源區寺底村的村民,29歲的黃超在蒙山大佛景區腳下做起了給游客拍照的工作。2013年10月1日一大早,陽光很好,斜射在半環形的“大肚崖”上,使得風化的崖體更顯滄桑。崖體中央的蒙山大佛卻“閃閃發光”。在這里工作的黃超發現,一件巨大的金黃色僧袍披在了大佛身上。這座開鑿于北齊高洋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摩崖大佛,比中外馳名的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史料記載高約200尺(約66米),是我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的消息,一時成為輿論熱點。
“最大僧袍”引來議論紛紛
10月11日,與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的熱絡相比,蒙山景區游客并不多。自駕游的一家人在山道上嬉弄著,青年男女拿著手機找著角度在拍景區的任何角落,景區門口上有結伴而來的老年人剛剛下了公交車,正在和進入景區的接送車討論路線和價格,也有團隊來旅游的正舉著條幅在山腳下合影。
走到景區的中心位置蒙山大佛腳下,游客才都有了一個訴求,很多人在打聽“穿上金裝的大佛在哪呢?”得到的卻是一個讓游客不免有些失望的消息,大佛就在眼前,但“金裝”已經褪去。
盡管如此,在蒙山大佛腳下幾個拍攝“旅游紀念照”的地方,“穿金裝的大佛”照片仍然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十一黃金周期間,“穿金裝的大佛”成了蒙山大佛最顯赫的“招牌”,這個平時并不被游客熟知的地方罕見地排起了長隊,“大佛前的空地都擠滿人了,連照相都是排隊照相”黃超說。很多游客都是從新聞中、網絡中看到了“大佛黃袍加身”的消息趕來一睹為快的。
“現在大佛的黃袍去哪了?”游客紛紛咨詢,一個工作人員斜靠在椅子上,既自豪又有一絲戲謔地說“你們來晚了,看不到金裝大佛了,前天晚上一陣大風,‘大佛’自己把衣服給脫了”。
這句玩笑話引起眾人一陣開懷,這個號稱世界第一高的釋迦牟尼佛露天坐像光僧袍就重達400公斤,“穿和脫”并不是那么容易。這座大佛為何要穿“金裝”,這“金裝”又從何而來,一時間引發頗多猜測。有網友認為,耗資巨大做這樣的事情,是景區搞的“形象工程”炒作,目的是賺取門票收入;也有人對“佛袍”的制作經費質疑,“是否是拿公款來作秀”,“黃袍加身”的大佛遠離了清靜,陷入喧囂之中。
10月8日,視頻節目“新聞晚八點”中,將“蒙山大佛”的巨型僧袍稱之為“遮羞布”,節目稱大佛管理方這么做可能只是為了遮住大佛早已風蝕的軀干,此視頻在網絡上獲得33萬次的播放率,“遮羞”的說法一時成為主流,實名認證“《地球》雜志執行主編”的姚鵬飛在自己的微博上持同樣觀點,將矛頭直指蒙山大佛景區管理者。
而與蒙山大佛“黃袍加身”另一種不同的說法也在流傳。10月1日到7日,景區舉辦了一場“中泰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有人認為大佛穿“黃袍”是為迎接參加此活動的泰國來賓,在活動主辦方發布的新聞稿中,有泰國是‘黃袍佛國’等的文字介紹。
78歲居士捐贈僧袍
“一半是高興,一半是苦惱”,對于“黃袍加身”的大佛的網絡熱議,蒙山景區管理中心副主任牛麗說。蒙山大佛引起了這么大的關注是她夢寐以求的,但對于網絡上的種種質疑說法,牛麗很不滿意:“很多都是沒有實際調查的謊言”,10月9日下午,當地起了風,為了避免大佛的“僧袍”被大風損壞,蒙山景區管理中心將穿了9天的巨型僧袍脫下,大佛又露出原本面目。
“大佛穿金裝根本不是‘遮羞’,蒙山大佛2008年開放后,一直都是保持著露天原樣,即使進行的修復保護工程,也是修舊如舊保持歷史原貌,怎么會用一件‘僧袍’去遮羞呢”。談起大佛“披金裝”的由來,牛麗說,在9月中旬,“山西省文化合作中心”和“山西商業聯合會”找到蒙山景區,希望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做一次“中泰文化交流活動”:“一方面推廣蒙山,另一方面增加國際佛學交流”,由蒙山景區提供場地服務,蒙山景區從開放后一直是山西為數不多的免費景區,“就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蒙山大佛”。
談活動安排時,活動主辦方提出“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要為大佛披一件僧袍”?!敖o佛像敬獻披風、僧袍”是佛學文化活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在寺廟中也常有信眾捐贈,來表達意愿。但由于時間匆忙,一時間難以定做下如此大的“僧袍”,主辦方想放棄此事。
得知此事后,蒙山景區管理中心想到了自己景區倉庫里,就有一件已經做好5年的“大佛僧袍”,是一位當地居民捐贈給景區的,從來沒有穿過。景區管理中心聯系到這位捐贈者,得到其同意后,這才給大佛第一次穿上“金裝”。
牛夢初是太原萬柏林區后王村人,今年已經78歲高齡,談起這件“巨型僧袍”,老人興致勃勃。從小就在蒙山長大的牛夢初童年是伴著“大佛”故事長大的,“那會兒還沒有發現這個大佛,但故事很多”,他和小伙伴們常常到蒙山來玩。
上世紀80年代,蒙山大佛被學者王劍霓發現,2006年,當地政府聘請專家對蒙山大佛進行全面保護和修繕??吹酱蠓鹬噩F人間,這讓牛夢初激動不已,他想為大佛做點事情。“我當時是一個工廠單位的司機,沒事就跑到蒙山來看,拿著筆畫”,牛夢初想到了寺廟里的佛像常常有信眾敬獻的披風僧袍,他想為大佛捐贈一套僧袍“將來大佛開光的時候可以用得上,這么大臨時去做肯定做不了,得提前弄”。
100個工人耗時半年手工制作
牛夢初已經破損的塑料筆記本里,有十多份他手繪的“大佛僧袍”設計圖,從2007年開始,他前后修改了一個多月。設計稿完成后,牛夢初開始尋找生產廠家。“那會兒想得簡單,覺得有2000塊就夠了”,但找了很多服裝廠,一看大佛的體積都搖頭說做不了。牛夢初找來了女兒幫忙上網去找,終于在浙江找到了一個大型繡品廠愿意做。
2007年5月,這家繡品廠的廠長李如敏親自來到太原,在牛夢初老人的陪同下來到了蒙山大佛?!翱凑掌臅r候就覺得難度挺大,等到了現場發現基本是沒辦法下手”。回想起那次“量體裁衣”,李如敏記憶猶新?!按蠓甬敃r是半座山,站在下面根本沒法量”,牛夢初帶著李如敏爬上了山頭,撥開灌木叢,走到佛背后的山頭,然后用繩子拴好石塊,從山頭再垂落到大佛的手部。
兩個人一共量了兩天,大佛爬了不知多少次,最終將僧袍尺寸量好?!斑@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僧袍了,我的廠房10000平方米,但我都心里沒底”,帶著測量好的數字,李如敏回到了浙江,經過計算,僧袍將做成兩件披風式樣,一共要用掉2000米綢緞,而牛夢初根據佛教文化的要求,還要在大佛僧袍上縫上48朵蓮花,88朵祥云。
“一朵蓮花就像平時一件成人的衣服那么大,全是手工刺繡上去”,李如敏算了一下僅成本就需花費3萬多元。這個價錢對于工薪階層的牛夢初來說是筆巨大的費用,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為了達成心愿,牛夢初召集了全家祖孫三代人“開會”,共同完成了這個心愿。大家你三千、他五千,最終,全家12口人湊齊了這3萬多元。
“這件僧袍制作一共花了半年的時間,我工廠的100多工人全部上手了”,2008年3月,巨型僧袍交到了牛夢初手中,足足一輛中型貨車才能拉下,牛夢初將僧袍捐贈給了蒙山景區,等待大佛開光時啟用。2008年5月,蒙山景區正式開放,但蒙山大佛一直沒有開光,5年來,僧袍一直存放在景區的倉庫中,直至今年十一重現天日。
負責給大佛穿這件僧袍的高強說“它就像一個披風一樣,是從兩面披上去的,光這一面是400斤,兩面加起來是800斤,我們往山上運輸的時候,分兩趟運輸上去,一共十幾個工人干了一天一夜才給大佛穿好衣服”。
“完美策劃”背后的“麻煩”
“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800斤金袈裟穿上佛身”,穿好僧袍的蒙山大佛一露面,就引起了眾多關注。山西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韓忠老師說“蒙山大佛通過這樣一個策劃,在短時間內極大提高了知名度,活動本身與景區文化也一脈相承,這是山西旅游營銷最成功的一次,堪稱完美”。一些數字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蒙山大佛披僧袍”之前,百度搜索“蒙山大佛”共有50多萬條信息,且大多是景區的普通信息介紹,而在10月11日,記者再次搜索“蒙山大佛”時,共有160多萬條信息,其中僅“蒙山大佛僧袍”就有50多萬條信息,增長了一倍還多?!拔覀冞@次真是無心插柳”,蒙山景區管理中心副主任牛麗說,“活動我們只是提供場地,大佛穿巨型僧袍我們也只是聽從捐贈人的意見,景區幾乎沒有做任何的宣傳”。最早報道此事的公共媒體是中國新聞社的攝影記者韋亮,他說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此事,是到蒙山去參觀時才看到的“大佛穿上了僧袍”,拍攝發布后成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更廣泛的是在自媒體上的傳播,微博、微信,游客自拍的“大佛金裝”比官方報道來得更多。
景區內不少游客說“大佛披巨型僧袍,從來沒見過,很稀罕,希望這個活動能成為一個固定項目,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這種奇觀?!睕]有看到此景的游客不免有些遺憾?!跋麓卧倥筒恢朗裁磿r候了”,牛麗面有難色。景區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多人關注此事,當網絡熱議蜂擁而來,一些不實的謠言在網絡上開始流傳。有人說:“景區炒作是為了賣門票,在網絡上、太原火車站附近有人賣景區的半價票”;有人說:“看巨型僧袍的人太多引發了旅客滯留”……于是當地政府連夜開會展開調查。牛麗說“景區從開放到現在一直沒有收取過門票,十一期間只是游客數量多,但也沒有發生過游客滯留”……
對景區的管理人員來說,一次又一次去辟謠,讓他們煩不勝煩,“沒人關注就沒有這么多事,結果一件大僧袍等于給自己找了大麻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