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里的書堆積如山
老人生活簡樸,平時有保姆照顧
老人穿著打補丁的鞋
對于徐中玉這個名字,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眾多大學畢業生應該都不陌生,他是多種《大學語文》教材的主編,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語文》就累計發行2000多萬冊,使用的高校達千所以上,陪伴莘莘學子度過步入大學后的青春歲月。近日,一位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在微博上透露:“徐先生在百歲之際,拿出一百萬元捐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何等的高風亮節!”另一位教授轉評道:“老先生至今還住在沒有裝修的舊居里,除感動涕零外,唯轉發以彰其德!”
昨天是重陽節,記者帶著重陽糕登門拜訪徐中玉教授,老先生今年99歲高齡,身體很硬朗,能拄著拐杖獨立行走。他表示,100萬元捐款的具體用途由華東師大中文系和他女兒協商決定,他希望將這筆錢用于資助貧困學生。
坐擁5萬冊藏書 每天看5小時報刊
徐中玉先生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他進入華東師范大學,曾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作協主席等職。改革開放后,他和匡亞明教授合作,在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率先恢復了中斷近三十年的大學語文課程,帶動一批高校陸續恢復這門課。從1981年《大學語文》問世至今,徐中玉主編的這套國家級教材已出到第9版。
幾十年來,徐先生一直住在師大二村一棟老房子里,這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華東師大教工宿舍。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師大二村,在保姆小胡阿姨的帶領下走進徐先生的家。光潔的皮膚、清瘦的身材……一點也看不出徐先生已有99歲高齡。一見到記者,徐老就用拐杖一撐地站了起來打起招呼。“爺爺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初二,明年過年就100歲啦!”小胡阿姨在旁邊介紹說,她親熱地管徐先生叫“爺爺”。
徐爺爺家最多的東西就是書,每個房間都有書架,書架邊上也堆放著一疊疊書和資料,連阿姨臥室也被書“包圍”了。“我家起碼有5萬冊藏書。”徐先生告訴記者。不過,老人家這幾年不太看書了,而是看報刊。阿姨說,如今他每天至少看5小時報刊,見到好文章就剪下來,根據不同主題裝在不同文件袋里。果然,記者在徐先生書桌上看到很多文件袋,有的寫著“孔子儒家”,有的寫著“魯迅研究”。“這樣我寫文章時,查資料就很方便。”徐先生解釋道。
從剪報中可以看出,老人家不但關注學術研究,還很關心教育。這兩天,他從報上剪下《“紅警”拉響能否自動停工停課》、《學生守則被指“空洞”行為規范其實“具體”》等文章,并在一些字句下劃了線。
吃穿住極其節儉 省下100萬捐給學校
和徐先生聊天時,自然談起100萬元捐款的事。老人家說,捐出自己的積蓄給華東師大中文系,是他幾年前就有的想法。今年,女兒和他討論后定下這件事,并確定了捐款金額。
“這100萬元不是給某個學生的,而是資助一批學生,比如貧困生。”徐先生說。聊著聊著,老人愛重復的毛病犯了,他又強調說:“這筆錢可不是給一個人的啊,具體怎么用,還是讓中文系來決定吧。”
記者從華東師大中文系了解到,他們將成立“中玉教育基金”,目前,基金章程正在制訂過程中,初步考慮是用于獎學金、助學金的發放及該系科研、教學項目的資助。今年11月8日,中文系將為徐先生舉辦一場百歲大壽慶祝活動,邀請1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學者參加,其中大多數是徐中玉的老朋友和學生。屆時,除召開學術研討會外,還將舉行“中玉教育基金”的捐贈儀式。
“爺爺可節約了,這100萬元都是他省下來的,你看看他腳上穿的鞋子!”小胡阿姨對記者說。只見,徐先生穿的一雙羊毛鞋中的一只打滿了補丁,一塊塊棕色的補丁在淡黃色鞋子上顯得有些突兀。鞋子破了為什么不換雙新的?老爺子答道:“破了可以利用嘛,家里穿穿沒關系!”阿姨在一旁笑著說:“爺爺讓我去外面補,回來后問我多少錢,我說8元,他還嫌貴。我說少于8元,人家才不幫你補呢。”
爺爺的一些衣服也是補了又補。“他的那件西裝,不知道什么年代的,里子都爛了,袖子、口袋全破了,他也要我補。我說這件衣服補了穿不出去,他說家里穿穿沒問題。我沒聽他的,扔了。”阿姨“揭丑”道。
據小胡阿姨介紹,徐先生一天只吃一個葷菜。早上一杯牛奶麥片、一只雞蛋;中午一葷一素一湯,和阿姨兩人吃;晚上吃點面條、水餃或湯圓,不吃菜,但必吃兩瓣甜大蒜和一小碟油炸花生米。“每天吃大蒜和花生米,可能是爺爺的長壽之道吧。”
阿姨說,爺爺不舍得吃好的。有一次女兒來看他,阿姨買了蝦回來,爺爺問多少錢,得知30元后他說:“太貴了!”
徐先生對吃、穿、住都不講究,除了看書做學問外沒別的愛好,不看電視,也不聽戲。這套90幾平方米的房子住了幾十年,幾乎沒有裝修過。“你看這天花板,都裂開了!他兒子實在看不下去,就叫人拿石膏粘了起來。”阿姨指著爺爺臥室的天花板說。果然,那里有一道道白色的粘補痕跡,和幾十年前粉刷的白色并不協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