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扈曉靜看來,照顧好病人就是延續對母親的愛
今年9月26日,扈曉靜作為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前往北京,這是21歲的她第一次出上海。
從9歲開始,扈曉靜每天早晨5點多起床做早飯,幫媽媽洗漱、翻身,然后再喂媽媽吃早飯;中午帶盒飯回家,喂了媽媽后,自己吃幾口,再去上學;晚上先安頓好媽媽后再做作業……這樣的日子持續了整整12年,而她悉心照顧的媽媽,并不是她的親生母親。
9歲起照料癱瘓母親
若不是同事間的一次閑聊,可能誰也不會知道,扈曉靜,這個楊浦區市東醫院一名普通護士,話不太多、踏實肯干,從9歲起幾乎是獨自一人承擔起了照顧癱瘓在床母親的重任。
“我上幼兒園時,媽媽就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家境困難,媽媽舍不得花錢看病。因為沒有及時治療,結果癱瘓了。”曉靜說。爸爸早已離家,對于一個九歲,才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來說,當時她并不明白癱瘓意味著什么。曉靜在床邊放了一臺電磁爐,“放一勺糖,放一勺鹽”,在媽媽的口授下,燒出了第一頓飯。
這種圍著一張床轉的生活,持續了整整12年。曉靜開始學著做媽媽的拐杖,學著安排家中事務,照顧母親的起居。她經常要一人操持家務到午夜,才能夠做功課;半夜時分,一個人守在母親的身旁,為母親翻身、按摩。
每天中午,曉靜要從學校走回家給母親喂飯,有時候還要臨時請假回去照料突感不適的母親。這些旁人眼里不可思議的艱辛,失去自我的日子,對她而言,卻是“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辛苦”,只用“習慣了”3個字就一筆帶過。
為治好母親立志從醫
“是媽媽的不放棄,才有了今天的我。”曉靜告訴記者,她出生后8天就遭遺棄,是母親在上班路上發現了她。這個秘密是她偶然從小區鄰居口中得知。而年幼的她小時候還患有斜頸。經過媽媽多方求醫,終于找到一位老中醫,一次次抱著她接受推拿治療。“媽媽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做再多也無以回報。”
“在我心里,媽媽就是我的親生母親,我們之間有著割舍不斷的母女情。媽媽帶我回家那天正是她的生日,我相信這是老天的安排,也是我們上輩子未了的緣分。”曉靜說。
這些年母親還患上肝硬化、糖尿病等多種病癥。看到母親經常因腿部疼痛難忍而叫喊,曉靜暗下決心,長大后要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治好母親的病。2011年曉靜從楊浦護校畢業,成為市東醫院血透室的護士。
將孝心化作大愛延續
黃興路1039弄內一間位于二樓朝西北的老式小屋,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是曉靜母女的家。這里沒有陽臺,沒有衛生間,沒有獨用廚房。屋里沒有太多像樣的家具。很長時間,兩人的生活,就靠媽媽微薄的病休工資維持。
記者從楊浦區文明辦了解到,在得知扈曉靜母女的情況后,不少人伸出援手,楊浦區衛生局與市東醫院還特地請來專家,為她母親會診。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今年5月,曉靜母親病情突然惡化,最終離開了人世。
“現在還是一下班就往家跑,跑著跑著才意識到家里已經沒人了。”曉靜哽咽了,但在她心中,母親從未離開,“媽媽教會了我堅強和樂觀,我會照顧好自己的。我希望為更多病人服務,照顧好病人,這也是延續對媽媽愛的一種方式。”同事捐贈的近3萬元愛心善款,在母親離世后,被曉靜原封不動地退回,“大家的心意我領了,相信母親也同意我這樣做。”
曉靜正在夜大讀護理專業的本科,有條件的話,將來還想在中醫針灸方面進行深造,實現自己從小的夢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