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剛(右一)在向觀眾介紹藏品 沈杰 攝
國慶長假最后一天,泰興下起了大雨,當地紅色文化博物館大門緊閉,這是全省首家私人“紅色藏館”。如果不將收入砸在紅色收藏上,館主趙玉剛現在能算上千萬富翁,而現在他卻是個“負翁”。趙玉剛透露,國慶長假期間來參觀的人不多,參觀者多是本地人,博物館處于虧本狀態。但他表示,寧可吃方便面也不賣藏品。
旅館老板成博物館“館主”
泰興市紅色文化博物館名聲很響,因為它是江蘇省首家民營紅色文化博物館。但如果不細心尋找,很難發現它在什么地方。博物館位于國慶西路一家小旅館的三樓,趙玉剛既是旅館的“館主”,也是博物館的“館主”。
“旅館的生意還行。”趙玉剛今年49歲,他邊泡功夫茶邊說,“但博物館旅游的人就少了,來看的基本上是本地人。”
博物館展出的紅色文物全部是趙玉剛的私人收藏,有大型刺繡、瓷器、蘇區文物、抗戰文物等各類文物20000多件,其中有紅軍時期的各類錢幣、票證,抗戰時期的各類報紙、書刊,解放戰爭時期的證章等。
“有許多都是孤本,是絕無僅有的紅色文物。”趙玉剛說,2009年,江蘇省文物局批準成立了紅色文化博物館。2011年,建黨90周年前夕,黃橋分館建成并對外開放。
花上千萬元搞紅色收藏
“這么多年,前前后后在紅色收藏上投入有1500萬。”趙玉剛是泰興市濱江鎮人,1982年,他參軍后迷上了紅色收藏。
“最先是從收集郵票開始的。”趙玉剛回憶,在部隊他是通信員,每天從營部把信件拿回來分發之前他都把郵票欣賞一遍,看到自己喜歡的郵票就向戰友要。后來,從收集郵票開始慢慢迷上了收藏與“紅色”有關的物件。
退伍后,趙玉剛將紅色收藏當成了事業,停薪留職,一門心思搞起了專業收藏。家人、朋友、同事覺得趙玉剛“瘋了”,放著人人羨慕的工作不干,非要去干這種花錢不獲利的事。
“當時開了一個加油站,還做別的生意,賺的錢全部投入到紅色收藏上了。”趙玉剛說,別人都住上大房子,開起了好車,他卻把錢花在這些不能換錢的藏品上。
寧吃方便面也不賣藏品
“朋友知道我缺錢,幫我找了渠道,從藏品中挑幾件可以變現三四百萬,但被我拒絕了。”趙玉剛提高了聲音說,“寧可吃方便面也不賣藏品,東西賣出去心疼,每個藏家都是這樣。”趙玉剛的博物館收入很少,但還要支付保安工資和水電費,“黃橋分館裝修了幾十萬,成本到今天還沒收回來。”即使這樣,趙玉剛還是想讓藏品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
“泰興和黃橋兩家博物館只展出了藏品的五分之一。”趙玉剛介紹,許多珍貴的藏品沒有合適的地方展示,只能打包存放著,泰興的展館幾乎成了倉庫。
為此,趙玉剛去了幾次井岡山,與當地招商局進行了接洽,打算在井岡山建一個大型紅色文化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珍貴的物件,了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趙玉剛說。(沈杰 尹有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