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想穿病號服為兒子喂飯
潘大想看護午睡的兒子。中國新聞網
在新疆奇臺縣,有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名叫潘大想。乍一聽這個名字,有點可愛。
可是,名如其人,44歲的潘大想“敢想敢干”,為了救兒子,毅然摘掉一個腎,割了半個肝。
陳凱,潘大想的兒子,一名就讀于新疆農業大學的大二學生,21歲的美好人生剛剛鋪開畫卷,突然遭遇罕見“怪病”,命懸一線。
“俺已經失去一個兒子了,不能再失去一個。”潘大想的大兒子,因患腎結石,三歲夭折。“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活陳凱,把命給他都中,肝、腎的算啥。”
2013年4月27日,全國首例肝腎聯合移植手術在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順利完成,潘大想將整個右腎和五分之二的肝臟移植給陳凱,母子平安。一夜間,《奇臺媽媽割肝摘腎救子》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令無數人為之感動和落淚。
罕見“怪病”全國不超過10例
一個電話就這樣打破了這個家原有的平靜,奪去了原有的幸福。
那是2012年11月的一天,在烏魯木齊上大二的陳凱打來電話:這幾天,身上無緣無故地浮腫起來,而且越來越嚴重。現在,臉腫得像包子,上下樓非常吃力。那一刻,潘大想感覺晴天霹靂,驚呆了。她流著淚,心急如焚的和丈夫陳超連夜從奇臺趕到烏魯木齊。
然而,讓她更加揪心和痛苦的是:一家人跑遍烏魯木齊各大醫院,也沒有查出兒子究竟患的是什么病。
“疑似尿毒癥”,這個“模棱兩可”的結論讓潘大想和丈夫懵了。得知兒子的尿毒癥是因為雙腎結石引起的。即使換了腎,后面可能還會再長結石。兩人抱頭痛哭,無比絕望。
哭過之后,他們重新燃起一線希望:既然查不出病因,那么就是說可能不是絕癥。不是絕癥的話,兒子應該還有救。
于是,潘大想和丈夫向兒子隱瞞了病情,裝作什么也沒發生,帶著兒子回到了老家河南。
經鄭州第一附屬醫院確診,陳凱患有原發性高草酸尿癥1型和繼發性雙腎多發結石合并慢性腎功能衰竭。這是一種遺傳病,因為患者肝臟里缺少一種酶,而這種酶的缺失會讓患者體內的沉積物清理不出去,最終引起腎衰竭。這種罕見的病,全國確診的患者不超過10例。
“為什么?這是為什么?”剛燃起的希望徹底破滅了,潘大想和丈夫又掉進了萬丈深淵。
捐給兒子一個腎半個肝
慶幸的是,兒子的病還能治療。要根治這種病,必須肝腎聯合移植。聽到這個消息,潘大想和丈夫仿佛又抓住了那根若即若離的救命稻草。
當希望一閃而過,現實的問題又讓他們苦不堪言。手術風險很大,兒子能成功嗎?治療費用上百萬,到哪去借那么多錢?移肝移腎,到哪里去找?
無奈之下,潘大想和丈夫、兒子回到了烏魯木齊,一邊為兒子做透析治療,一邊想辦法籌錢。
看著兒子一個星期做3次透析,飽受折磨,潘大想淚流滿面。看著透析讓兒子由80公斤變成70公斤,由白白胖胖變成又黃又瘦,由活蹦亂跳變成茶飯不思,潘大想心如刀割。
三個月下來,兒子花去10余萬元醫藥費。對于依靠土地維生的潘大想一家來說,這已是很大一筆錢。二兒子陳威為了給哥哥治病,竟然準備退學,減輕家庭負擔。
接下來,又怎么辦?
如果不做手術,繼續透析就是無底洞。可是,手術的錢又怎么湊齊?雖然家里還有些存款,社會也為他們捐了款,但是畢竟杯水車薪啊!走投無路之下,潘大想和丈夫只好求助媒體,獲得更多幫助。
不久,又一個好消息如一縷陽光照進這個生活在陰霾的家庭——經過鑒定,潘大想的肝腎和兒子相匹配,可移植。
媽媽笑了,兒子卻萬般痛苦。兒子不想連累媽媽,拒絕做手術。任憑爸媽怎么勸,他除了哭,什么也不說。
“你的命是我給的。你不做手術,你活不了,我要跟著你一起死。”焦急萬分,媽媽朝著兒子怒吼;“孩子,求你了,沒有你,我們還有啥活頭。”流著眼淚,爸爸跪倒在兒子病床前,
這一刻,兒子徹底醒悟:他的生命不是只屬于他自己。
4月27日7時,媽媽和兒子一起被推進手術室。
“最美媽媽”感動中國
媽媽的肝臟被切掉了五分之二,移植給了兒子;媽媽的右腎整個被切除,移植給了兒子。手術很成功,兒子重獲新生,母子平安。
手術后,陳凱在監護室待了兩天三夜,又在特護病房待了兩天,當他終于看到媽媽,忍不住哭了,“我不知道怎么表達合適,那幾天我才知道我有多想她。等病好了,想為父母做頓飯。”
“人活著,我們已經很感激了。”潘大想抱著流淚的兒子,動情地說。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新疆奇臺農場干部職工、新疆農業大學師生等紛紛捐款,許多好心人無私幫助,河南救助基金會提供援助,鄭州人民醫院也減免部分醫療費用。這些,她都記在心里。
“這么大的困難都過來了,剩下的有啥好怕的。”潘大想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她渴望趕快好起來,和丈夫一起種地、還錢。她覺得他們才四十五六歲,還年輕,還能干。
一時間,潘大想割肝捐腎救子的故事傳遍豫新兩地,大江南北,感動了很多人。河南省授予她“優秀母親”稱呼,商丘市授予她“最美母親”稱號。4月29日,她入圍第三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候選人。
這些都是潘大想沒有想到的。以前,人們給了她無私的幫助,讓她對兒子的愛得以延續;如今,她的愛又在人們之間傳遞。
(記者趙軍 通訊員韓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