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蓋雖小,但卻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大事。近日,記者探訪朝陽、東城等多地社區及周邊路段,發現一些地點的井蓋存在分布過于密集、安裝不牢、屢遭偷竊、管理缺失等問題,令行人十分糾結。有關專家表示,檢查井前期設計存在缺陷、井蓋產權過于分散等是這些問題頻出的主因。
朝陽區紅廟路口
半平方公里500井蓋難看難躲讓人不理解
朝陽區紅廟路口半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密布著500多個井蓋,看著就“鬧眼睛”,車主開車從此經過,想躲都躲不開,車輪不斷碾軋井蓋而產生噪音,讓人心煩意亂。
紅廟北里小區居民李先生稱,沿著紅廟路口向北,輔路與主路上井蓋遍布。金臺路西側輔路上,每隔兩三米便會出現一個井蓋。“井蓋多得有點離譜,這么短的距離就有一個,為什么要這么密集地設置啊?在這附近走的時候肯定擔心,尤其是下雨之后,總怕會出危險。”
5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朝陽路與金臺路交叉路口,發現路口處有超過20個井蓋。由于該路段交通量較大,車輛碾軋井蓋發出的“哐當”聲不絕于耳。
路過此處的居民告訴記者,他最不愿意在這樣的路上開車,就算是路上車少,也提不起速度。“開車路過這兒,跟坐過山車似的,忽悠忽悠的。”每逢開到這兒,聽到“哐當”一聲后,他就在心里默數,后來發現這條路的井蓋多得真是數不完。“不理解,為什么要在這條路上弄這么多井蓋?”
記者粗略統計,以紅廟路口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的區域中,南北距離約為824米,東西距離約為615米。在這塊面積為0.5平方公里的區域中,各種井蓋數量超過500個。井蓋上的標識紛繁復雜,有“信”、“水”、“雨”、“污”、“綠化”、“熱”、“TV”等,超過15種,還有幾處井蓋上沒有任何標識。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專家表示,早期修建的馬路下面,通常只需要鋪設少量管線。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各式管線越埋越多,翻修一條馬路常常涉及到十幾條管線的鋪設。眾多的管線卻缺少一個統一的協調管理部門。由于投資方不一樣,建設前沒有協調,各部門各干各的,就造成了城市馬路今天挖、明天埋,使得井蓋越來越密集。紅廟路口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