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青年捐錢捐造血干細胞 挽救在校大學生(圖)]
中新網蘭州4月28日電 “我感到很開心,通過我的捐獻,天津21歲的大學生獲得了重生,人生軌跡從此發生變化。”28日,甘肅今年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孫榮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愛別人,關愛社會。
當日,甘肅省紅十字會、工會、團委、宣傳,以及蘭州市政府等單位舉行儀式,聯合接見了剛剛從天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回到蘭州的孫榮,希望通過各方的努力向全社會弘揚孫榮凡人善舉的精神。
今年34歲的孫榮是蘭州旗幟商貿公司經理,經常幫助鄰居和他人,自上大學后,就參加了無償獻血,同時加入了中國造血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大學期間至今,堅持每年獻血。今年2月,孫榮得知與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當時也是有過顧慮,怕造血干細胞捐獻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但后來咨詢專家知道,捐獻對身體的影響不大,“挽救生命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4月2日,孫榮赴天津成功捐獻了20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同時為該患者捐款2000元,挽救了一名患白血病的在校大學生的生命,由此孫榮成為甘肅第1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他的妻子雷惠林表示,對于丈夫的行為我很支持,也希望通過這樣的事例能夠帶動和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都能獻出一份愛心。
甘肅省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李玉堂稱,孫榮在天津采集造血干細胞時,在醫院門口發現了一位右前臂缺失的年輕人擺地攤賣純凈水,每天靠賣水掙得30元錢養活自己,晚上則睡在醫院的過道里。孫榮了解后,為殘疾青年定制了一臺無人自助售貨車,同時對他進行思維方式、儀容儀表等方面的培訓,鼓勵他開展送水、代購住院者生活物品,拓寬服務項目。幾天后殘疾青年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生活得到改善。
蘭州市副市長戈銀生稱,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最難做,社會需要發揚這種堅持不懈,長期做好事的美德,無私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骨髓庫現已有志愿者166萬余人,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人數3372例,甘肅分庫也有2.3萬余位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但由于配型成功幾率只有幾萬到十幾萬分之一的概率,志愿者從入庫到配型成功需要較長時間等待,志愿者可能早已忘記,雖然通過寫信、寄明星片等方式仍難以和志愿者保持聯系。為此,孫榮提供他公司的信息技術軟件以及團隊,使干細胞庫與志愿者建立經常性的聯系,提高捐獻成功率。(完) (劉玉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