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迥異的兩個身份融于一體,頗有點兒黑色幽默,而其觀照的,恰恰是并不荒誕的現實
●未來,必將有更多的律師、會計師、設計師……從農民工中脫穎而出,改寫人們原本賦予農民工這個稱謂的內涵
律師也算農民工?最近,上海浦東新區司法局推薦了多名律師參選該區的“優秀農民工”并予以公示。對此,網友們紛紛吐槽:“這是最牛上海農民工!”“不是上海戶籍的,看來都歸為農民工兄弟了。”“總算確認了律師作為農民工的一個工種的法律地位了。”除了調侃的,還有些義憤填膺的,比如覺得這是專業人士來擠占一線農民工的上升空間,或者認為這是對外地人的歧視,而后者又進一步引發了有關“歧視農民工”的口誅筆伐。
其實,大可不必急著站隊或是抨擊,先想想我們印象中的農民工是從事哪些職業吧!身邊隨處可見的,保姆、保安、清潔工,視線再放遠一點,蓋大樓、修鐵路、架大橋的工人,紡織車間、電子車間、冶煉車間的工人……只要你想得到的很多臟活兒累活兒險活兒,大體都是農民工們在默默承擔。也正因此,人們習慣于把農民工這個稱謂與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各種各樣的苦活兒聯系在一起。殊不知,除了公務員、醫生、教師這樣有著較高學歷要求并且能在城市落下戶口的職業,還有像律師這樣看似體面卻無法解決城市戶口的崗位,而這部分人恰恰成了農民工中被忽略的那個群體——根據目前比較普遍的界定: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無論來自農村的人們在城市里從事哪個行業,不管是律師還是保安,只要沒有落下城市戶口,他們被統一稱為農民工本應沒有太多異議。
不妨再來回顧一下農民工的形成史吧。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后開始大量涌入城市。起初他們主要從事建筑業,接著是制造業,目前他們主要分布于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世紀90年代,農民工的提法作為術語開始頻繁出現,而此前對這個特殊群體最常見的稱謂是民工。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在《中國農民工調查》中指出:“農民工之所以能夠在城市中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從事經濟活動,正在于他們的這種兩棲身份。如果中國沒有戶籍制度,農民工就會希望擁有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方式、一樣的收入、一樣的勞動條件,但我現在覺得我是農民,我的家在農村,我到你這里來就是為了掙點兒錢而已,只要收入我認為可以,我就干了,這就是中國很低的勞動成本之所以能夠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事實上,隨著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有著農村戶口的80后、90后將在城市里從事更多腦力而非體力勞動,從事更多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有著較大提升空間的崗位,而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加快,傳統的靠體力吃飯的勞動力市場將逐漸萎縮,一大批需要專業技能的崗位將產生。未來必將會有更多的律師、會計師、建筑師、設計師以及企業家從農民工中脫穎而出,改寫原本人們賦予農民工這個稱謂的內涵。
還是回到律師參選“優秀農民工”這個命題,有一點不可忽略的是:“優秀農民工”的含金量。早在2008年11月,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表彰了1000名“全國優秀農民工”,其中有40名在上海就業的農民工獲表彰,此后他們都得以在滬落戶。此外,北京、江蘇、沈陽、鄭州等全國多個省市也相繼進行了優秀農民工落戶的探索和嘗試,廣東則在進一步完善“積分制”入戶城鎮制度辦法,提高勞動階層特別是有技術、長期務工的中高級技工人員入戶比例。由此看來,律師們參選“優秀農民工”正是為了徹底告別農民工身份,而真正成為他們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城市的一份子,踏踏實實地分享到一個市民所能享受到的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等各種福利保障和社會資源。如此想來,那些“外來務工”的律師們在參選“優秀農民工”的過程中,也必是哭笑不得、百味雜陳吧!
農民工、律師,當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身份融于一體,頗有點兒黑色幽默,而其觀照的,恰恰是并不荒誕的現實。(蔣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