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桂家庭暴力防護中心的社工扮演灰太狼、紅太狼宣傳反家暴 受訪者供圖
一年半前,順德容桂率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進了一家預防家庭暴力的社工機構。在一年多的服務過程中,該社工機構發現,夫妻關系中,婦女往往是家暴的受害者,而且她們大多來自外來工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受“家丑不可外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傳統觀念影響,維權意識相對薄弱。
遭遇毒打忍氣吞聲
不堪家暴毒殺丈夫
正月十五原本是萬家團聚的日子,一名暫居在順德龍江的中年婦女卻因為長期遭受家暴,狠心下手毒殺丈夫,所幸丈夫被及時送醫院搶救才挽回性命。
記者了解到,當事人徐某今年44歲,與丈夫周某均為湖北人,結婚20多年,并育有一子一女,且均已成家立室。原本應該溫馨美滿的家庭卻因為周某10年前染上賭博、酗酒等陋習而傷痕累累:周某經常夜不歸家外出賭博,贏了錢回家就歡聲笑語,輸了則滿臉慍色,如遇妻子嘮叨幾句便拳腳相加,將妻子當成發泄工具。
徐某曾多次提出離婚,但考慮到子女,一直忍讓。2010年,徐某跟隨周某離鄉背井來到順德龍江鎮打工。本以為離開家鄉后遠離賭友,丈夫能改過自新。但事與愿違,生性好賭的周某不久又沉迷賭博,平日稍有不從,徐某便成為出氣筒。
今年2月24日(正月十五)凌晨2時,在外賭輸錢的周某回到出租屋,再次將徐某當成出氣筒,將熟睡中的徐某拖起就是一頓暴打,徐某內心積聚的仇恨被徹底激發了。當日中午,失去理智的徐某在集市購買了一瓶液態老鼠藥,在中午做飯時將毒藥全部倒入菜中。由于毒性較強,周某用餐后當即中毒抽搐倒地。眼見丈夫不省人事,徐某打電話叫來女兒欲處理善后,并要求女兒報警。聞訊趕來的龍江派出所民警立即將徐某控制并將周某送醫院搶救。經醫生全力搶救,周某挽回了一條性命。
社工長期介入輔導
夫妻關系明顯改善
艾女士是容桂的一名外來工,在容桂有固定工作,自己的經濟水平屬于中等;丈夫在本地買了房,已入戶順德,是一個小老板,也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丈夫脾氣暴躁,還有嚴重的酗酒情況,每次喝酒過度就會對艾女士惡言相向,嚴重時會拳打腳踢。
去年8月份,社工阿騰第一次見到艾女士,“當時她一只眼腫了,手臂上有明顯的傷疤,丈夫在施暴的時候還順帶把剛上6年級的孩子給打了。”阿騰說,初次見到艾女士時,母子倆都不愿意開口。
從母子倆的安全考慮,阿騰建議兩人暫時離開這個家庭,尋一處住處暫居,隨后又報了警,讓警方將其丈夫請到派出所接受教育。
在艾女士離家期間,阿騰每天都與艾女士保持聯系。一段時間后,艾女士才慢慢愿意向阿騰敞開心扉,并說出她的顧慮:艾女士曾想到離婚,但內心卻十分猶豫,怕單親家庭對孩子成長不好,一個人帶孩子經濟壓力大,孩子不一定會判給自己撫養……這讓她不得不苦苦地維系著這個家庭。
社工長期介入后,艾女士有了宣泄的途徑,在近幾次的聊天中,阿騰已經明顯感覺到艾女士與丈夫的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
調查顯示
近兩成市民曾遭家暴
容桂家庭暴力防護中心曾對容桂轄區內的家暴情況進行過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6份,調查對象介于各個年齡段,超過六成為已婚。
在有效問卷中,選擇“自己親歷家庭暴力”的有3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8.6%。該中心的社工阿騰介紹,這個數據與2005年全國家庭暴力發生率在29.7—35.7%之間的數據相比是偏低的,但由于調查樣本總量較低,抽樣隨機性不足,且受中國傳統觀念“家丑不可外揚”的限制,數據偏低也屬正常。
在39名表示遭受過家暴的調查者中,有13人表示僅受過一次暴力行為,有3人選擇了“自己經常受到家庭暴力”。阿騰說,中心開始運作后,確實接到不少長期被丈夫使用家庭暴力的個案。
一年多來,該中心接受個案咨詢超過200人次,有3次以上前來咨詢的個案被稱為長期跟蹤個案,目前有13人。在“是否愿意接受家暴防護中心提供相關服務和咨詢”的調查中,有76.2%的市民對社工機構表示歡迎。
地位弱勢
外來工婦女忍氣吞聲
在200多人次的咨詢中,阿騰明顯感覺到,前來咨詢的人多數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特征,即來自外來工家庭。
“外來工婦女社會網絡資源比較差,沒有朋友,遇到家暴后缺乏支持。”阿騰分析,這些人在家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如:丈夫是本地人;丈夫賺錢多,經濟處主導地位;丈夫有酗酒、賭博等不良的嗜好。妻子一旦遭遇家暴,背井離鄉的她們沒辦法或者不愿意找娘家訴苦,娘家人也沒辦法出面“主持公道”,致使家庭中的不平等現象變本加厲。
另外,外來工家庭普遍經濟狀況不好,多數還是低保家庭,平日工作十分辛苦,經常在工廠“三班倒”或“兩班倒”工作,幾乎沒有朋友。阿騰說,這樣一種社會環境讓她們更加訴苦無門,她們為了維系家庭關系,大多忍氣吞聲,實在不行了就只好來到防家暴中心訴苦。
據調查,近半數的人認為家暴產生的主要原因與“感情問題”有關,其次是“家庭成員的不良嗜好”、“孩子問題”和“經濟問題”,而“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也有近兩成人選擇。
意識淡薄
認為家暴是家務事
家庭暴力是什么性質的行為?在調查中,有71.8%的人認為是違法行為,有4.4%的人認為不是違法行為,9.2%的人認為是家務事,還有1.9%的調查對象認為是正常現象。
阿騰說,這樣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待家暴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仍然沒有引起重視。“在現實中,更多的人選擇緘默。”阿騰說,在一些受傷害比較深的個案處理中,他發現受害者被打后往往是關緊大門,不敢吭聲,生怕被鄰居知道,“在介入這些個案時,受助對象總是需要過一段時間后才肯坦誠相告”。
“維權意識不強為更嚴重的暴力行為埋下伏筆。”阿騰表示,家庭暴力存在周期性,不是一兩次干預就能解決,沉默最終只能造成悲劇反復上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