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白大褂,腳蹬輪滑鞋……這兩天,溫州輪滑女醫生在網上很火。
崔醫生是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的。由于院區太大,她為了節省會診路上的時間,用上了代步加速“神器”——輪滑鞋。
“只看過酒店服務員踩這玩意上菜。還沒見過醫院踩這看病。”這一創意引起了網友們的好奇,不少網友表示“力挺”。
新院區比原來的大了20倍
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新院區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醫療建筑,占地500余畝。
“溫一醫新院太大, 急會診太多 ,最忙數心內醫師,無奈只得腳踏風火輪,各病區來回穿梭,因而大大地贏得搶救時間!今后住院醫師的基本功培訓是否應加上旱滑呢?”
消息最早來源于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懷勤的微博,3月1日發出,已被轉發上千次。
張懷勤說,心內科醫生是“會診大戶”,平時除了負責本科室153張病床的病人,還得去其他科室會診。“心臟不好,血壓高的病人都需要心內科醫生協查。大齡病人在這方面多少都會有些毛病。”
“剛搬進來大家就開玩笑說以后是不是得踩輪滑或者騎小自行車了。”張懷勤說,以前在老院區還能接受,搬到新院區后大家就感覺有點趕不過來了。“畢竟面積大了20倍呢!”
忙的時候一天要跑12公里
醫院大了可以承接更多的病人,但對醫生來說確實是個“體力考驗”。
據了解,新院區的臨床科室有50多個。張懷勤說,心內科醫生穿梭于這些病區之間,白天負責會診的醫生每天差不多要跑20多趟,夜班醫生一般也要跑七八趟,多的時候10多趟。
“這是個很長的距離。”就拿最經常去的急診科來說,從2號樓3樓的心內科到4號樓的急診科來回約有六七百米。
做個粗略的統計,假設來回一趟600米,一天20趟,那么一個醫生一天就得走12公里的路程。
一個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約1.2m/s。按這個速度算,即使不停地走,一個醫生每天得走約166.7分鐘。
這是理想狀態。張懷勤說,為了爭取搶救時間,事實上醫生們基本上是靠小跑趕過去的。“根據衛生部要求,醫生接到急診科人員會診通知后,必須在5分鐘內趕到會診科室。”
因此,此前輪值會診的醫生都會換上運動鞋。考慮到體力因素,醫院一般不安排年紀大的醫生會診。
六七歲就會輪滑了
崔醫生是個黑龍江女孩,1976年出生,研究生畢業后來的溫州。
“看那些小伙子來回跑,我一個女孩子,都快奔四了,真吃不消。”崔醫生說,原來她一個班跑下來,回家就癱倒了,什么事也做不了。
“后來用了輪滑,輕松多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看病。”十來天前,崔醫生用上了輪滑,不僅速度快,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
崔醫生說,她從小在北方長大,六七歲就會輪滑了,以前經常參加溜冰活動。上中學的時候,溜冰是體育課的必考項目之一。當年她溜冰的成績在班里屬最好的那一類。
高難動作 請勿模仿
每天,崔醫生把輪滑鞋放在值班室,碰到會診高峰期,穿上就走。會診的時候一般坐著,不必脫鞋,看完一個地方繼續踩著輪滑趕下一場。這已經成為溫一醫一道獨特的風景。
“萬一摔倒或者撞到病人怎么辦?”有網友提出這樣的擔心。崔醫生半開玩笑地說,醫院太大了,走廊跟大馬路一樣,想撞到人都不容易。
不過為了安全,如果距離不太遠,崔醫生還是盡量步行。“我滑得不是很快,遇到人就停下來。”崔醫生說。
踩輪滑會診的事傳開后,一些同事覺得挺好的,慕名來學。“也就是我這種老手弄弄。你們就算了吧!別摔著了。”崔醫生說,每次她都婉拒了。“輪滑會診只是無奈之舉,不熟練的人千萬別模仿。”
“我們不去提倡,也不可能推廣。”張懷勤說,醫務工作繁忙,輪滑醫生是對自己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進,不過這只是個例。
昨天,同事董醫生說,輪滑會診挺好的,不過醫院不可能去提倡。作為醫院,只能通過增加會診醫生人數等辦法來解決現有的困難。
通訊員 謝樹華 本報駐溫州記者 甘凌峰
網友給醫生會診用什么交通工具出主意
酒店服務員踩輪滑上菜,既優雅、特別,上菜速度又快,這成為一些酒店采用的上菜方式。輪滑醫生出來后,針對醫生該采用什么交通工具會診,網友們紛紛“出謀劃策”。
白野123:“那應該有交通警管理,且有紅綠燈 ,否則?哈哈!”
白野123:“建議立即組織一個專題論壇會:醫用滑輪好?還是醫用滑板好?”
管阿布:“趕腳還是小朋友的那種滑板車靠譜,一到目的地隨手一扔就可。”
江南_星子:“建議輪滑作為醫生基本技能推廣。”
調皮的啊嗚:“其實里面搞些公共自行車可以的。”
angelajmx:“旱冰鞋穿脫不方便,建議暴走鞋,小輪子收放自如,看起來也不會那么奇葩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