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會說三國外語的“小天才”卻突然不肯說話;4歲孩子堅持認為“3”才是“m”,“b”是“d”,怎么教都不肯改,究其原因,原來都是心急的父母“拔苗助長”帶來的“后遺癥”。
外語小天才突然失語
林林(化名)今年5歲,爸爸是德語翻譯,媽媽在法企工作。父母經常給她聽外語歌,用英語和德語、法語和她說話,林林漸漸掌握了一些外語詞匯和簡單句子,經常說話時中文里夾雜法語或德語。鄰居很羨慕,都夸林林是“外語小天才”。
去年12月的一天,媽媽把林林從幼兒園接回家后,發現女兒情緒很低落。“小朋友說我是外國人,笑我。”林林告訴媽媽。此后,林林越來越沉默,一句話都不肯說。爸媽急了,帶著她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失語癥”。
“這么小的年紀被輸入了過多、過雜的語言,再加上在語言環境中突然遇到挫折(同學的嘲笑),導致孩子語言思維混亂,她的語言‘CPU’無法進行整合分析,所以也沒法表達自己。”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楊勤主任說,家人最好統一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寶寶交流,這樣才能促進孩子語言發育。幼兒首先要把母語學好,學外語6歲后為佳。
4歲小兒:“m”就是“3”
“醫生,我兒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怎么幾個字教了幾十遍還是弄錯?”趙萌(化名)的兒子錦錦(化名)上幼兒園中班,放學后教他寫字。錦錦很聰明,已經會寫不少數字和字母了。前幾天,趙萌教數字時,錦錦把“5”認成“2”,把“3”說成“m”,“b”認成“d”。趙萌一遍遍地教,可錦錦還是固執己見。教了幾十遍后,趙萌氣得夠嗆,錦錦也很不耐煩,不愿再寫字。
楊勤介紹,錦錦反寫字的現象叫“鏡像書寫”,是兒童視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因為小兒在4歲后才開始學著辨別形狀、大小、方向,6歲以后區別左右的正確率才達到75%;到了七八歲辨別能力才發展成熟。所以,教育部在《幼兒園教學大綱》中規定,兒童5歲之前不允許系統地教識文字。
專家表示,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無可厚非,但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吃喝拉撒玩的習慣培養,讓孩子在游戲、玩耍中學習,而不是非要讓孩子坐著“搞學習”。家長一味強調早教,急功近利,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記者高琛琛 通訊員周建躍、溫紅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