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2月18日電 自從村子里來了年輕村醫,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羊物村的老“巫師”余廷和變得清閑了,曾經在當地吃香的“巫蠱醫術”漸漸沒有了市場。
余廷和今年70歲,年輕時學過一些“鬼神之術”,自稱可替人消災解難,村子里有人生了病,便殺豬、狗、雞、鵝等家禽“祭神”,請他在家里“作法”。
“小病扛,大病頂,實在不行把巫師請。”長期以來,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由于邊遠貧困、科學知識匱乏和缺醫少藥,一些村民確信“周圍存在著與人發生某種聯系的鬼神給人制造吉兇禍福。”
為了抵抗“鬼神”給人施加影響,像余廷和這樣,號稱自己能“卜知鬼神”,并能對鬼神施加“巫力”的“巫師”就出現了。
“在我生長的村莊里,一些‘巫師’不僅自稱能醫病,還可以‘通靈’,其實就是模仿死去的人說話。”丹寨縣衛生局副局長莫德能說:“家里若有孩子哭鬧不止,會被認為是鬼怪附身,長輩請來‘巫師’,在道路中間釘上木板,全家人一起拜古樹、石頭,乞求鬼怪快快離去。”
巫師“神通廣大”,既可“叫鬼”又可“捉鬼”,他們的“出場費”一次下來起碼百元左右,在西部山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迷信“巫師”帶來更嚴重的后果是,往往會耽擱病人的最佳醫治時間。
“醫生和‘巫師’天生是冤家”。這些年,隨著中國政府在農村鋪設公共衛生服務網進程加快,鄉村醫生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對于接受過科學醫療技術教育的鄉村醫生而言,如何博得病患信任成為他們在鄉村立足的首要問題。
2000年,村醫李春燕來到大塘村,這是貴州省從江縣最大的一個苗族村寨,全村500多戶人家中,80%以上是苗族,小孩子生病由于得不到科學護理,嬰幼兒死亡率一直較高。
李春燕至今還記得,當時一戶吳姓人家孩子得了腸炎請巫師來“治病”,恰巧李春燕路過,她問這戶人家是相信醫學還是“巫術”,主人為難地說兩樣都相信。李春燕當即為患者作了診斷并開了藥,沒幾天,孩子的病治愈了。
慢慢的,李春燕獲得了村民的信任,找“巫師”的人越來越少,來衛生室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在貴州的少數民族地區,經過村醫們的不懈努力,落后的求醫觀念正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鄉村醫生是農村全天候、廉價、好使的醫生。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村醫甚至開始得到“巫師”的信任。
丹寨縣實施新農合已經5年多,但余廷和一直不愿參加。去年一天半夜里他身體痛得受不了,不得不找來村醫打針、開藥,病情很快痊愈。今年余廷和全家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在中國鄉村,新農合的報銷比例不斷提高,生一般的疾病花不了多少錢,鄉村醫生的診病技術好,衛生室醫療環境設備完善,服務周到,村民生病更愿意找村醫。
“丹寨縣現有128名村醫,他們分布在每一個行政村,把科學的知識普及到各個角落。”莫德能說:“過去丹寨縣的上百名‘巫師’,被請去看病的已越來越少。”
(記者 李驚亞)
相關新聞
更多>>